對於居住在加拿大西岸學生而言,溫哥華這座城市既充滿自然風光與多元文化,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生活成本。隨著學費、房租與食品價格逐年上升,如何在有限預算下維持合理生活品質,成為每一位學生在入學之初便需面對現實課題。無論是來自加拿大本地年輕人,還是剛踏上異國土地國際留學生,大家都在日常中摸索一套屬於自己省錢方式。
其中一些學生選擇以創意消費方式來平衡預算與娛樂需求,例如參與拆盲盒神秘盒子抽獎活動,便是一種兼具節制與樂趣方式,以低廉價格抽到名貴手表或手機、珠寶等禮物,讓人在開盒瞬間獲得驚喜感。學生們普遍認為,這種花費不高「抽獎式」購物方式,既滿足了對新鮮感追求,又不至於對財務造成壓力。

在住宿選擇上,許多學生優先申請校內宿舍,以減少交通與生活成本壓力。 校內住宿 除了地點便利,通常也附帶水電網費,有助於預測並控制每月固定開支。不過由於名額有限,不少人仍選擇在校外租屋,並與他人合租分攤開支。部分學生選擇居住在天車沿線稍遠社區,如Burnaby或Richmond,利用U-Pass通勤卡無限制搭乘大溫地區大眾交通系統,以節省每日通勤費用,這也是UBC學生中相當普遍策略之一。
在餐飲方面,學生也展現出高度靈活預算管理能力。有些人會選擇在超市或農貿市場采購大量食材,自行烹飪以取代外食;也有學生組成小型社群,每周輪流做菜共享餐食,降低單人食材浪費與成本。有些校內團體更會組織「免費餐會」或「共食夜」,邀請師生共襄盛舉,在節省開支之余也促進了人際交流。
除了日常開銷控管外,溫哥華學生也積極尋求校內外資助與打工機會。許多研究型學程提供助教(TA)或研究助理(RA)職缺,不僅有助於減輕學費負擔,亦能拓展學術經歷。對於希望在課余時間兼職學生而言,校內餐廳、書店或圖書館等部門提供「Work Learn」計劃,則成為穩定又具彈性收入來源。部分學生亦會利用社群媒體經營個人品牌,接接翻譯、家教、影像剪輯等接案工作,發展多元技能同時創造收入。
在采購方面,二手資源使用也已成為學生生活文化一部分。許多學生透過跳蚤市場交換或低價購買二手課本、家電、家具等用品。一些熱心社群甚至倡導「Buy Nothing」精神,鼓勵免費物品分享,促進資源再利用與社區互助。對於剛搬來學生而言,這些非傳統采購方式不僅減輕了財務壓力,也成為認識新朋友與融入城市生活契機。
面對物價高企與經濟波動,溫哥華學生群體正透過細致靈活策略積極應對。他們選擇用理性消費取代盲目花費,以社群合作取代個人孤立,用創意化日常開支、轉化環境限制為生活技能養成機會。在這座高度國際化與生活成本偏高城市中,學生們用務實與自律書寫出屬於自己生存之道,為未來更廣闊世界,奠定了堅實經濟與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