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浙大95后哲学博导:被关注说明学术体系更开放多元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国内高校越来越多“90后”“95后”教授、博导涌现。


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其中新近入职的“95后”博士生导师郭敬、江佳凤、洪峥怡以及出生于1994年的施秦生等人受到舆论关注。实际上,之前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入职的倪逸偲和庄玄朴也都出生于1994年,具有博导资格。

8月14日,浙大哲学学院四位新晋“准95后”博导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近日受到舆论关注,他们感到有些意外。公众对于“95后”博导的关注,其实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聚焦。这也说明了高校的学术体系在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这几位年轻有为的博导正式身份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根据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官网发布的《浙江大学“百人计划”招聘启事》显示,为了引进并培养一批符合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学者,造就一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浙江大学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试行教师Tenure-Track制,实施“百人计划”。

上述文件显示,招聘对象及条件之一是:具有国际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年龄一般在35周岁左右,身体健康;入选后,全职在岗工作。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的学者被聘任为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不少高校,博导不再是学术地位的象征,而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

浙江大学哲学学科历史悠久,文脉流长。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谢幼伟、严群、沈善洪、夏基松等名师大家都曾任教于此。近年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不拘一格纳揽人才,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哲学院系之一。

“公众关注‘95后’博导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聚焦”


口述者:江佳凤,1996年生,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中国哲学。



江佳凤


近日受到舆论关注,我感到有些意外。关于您提到的现象(高校越来越多“90后”“95后”教授、博导涌现),我想说明一个背景:我能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主要是得益于浙江大学实施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制度。

这个计划赋予入选的年轻教师博士生招生资格,是在高校人事制度中比较超前的尝试。所以大家看到的,其实是这个项目背景下涌现出的一批年轻学者群体,我个人只是其中之一。与其说这是对我个人的关注,不如说是公众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聚焦。

因此,我觉得“90后”“95后”教授、博导的涌现,本质上反映的是像浙大这样的一流高校,在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它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有能力、有潜力,高校就愿意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能更早地独立开展研究、培养团队。这对于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推动学科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的学术成长经历其实和很多青年学者一样,都经历过迷茫、痛苦和自我怀疑的阶段。支撑我走过来的,最根本的还是对哲学本身的热爱和一份坚持的信念——这可能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心底最真实的动力。

青年教师确实要同时面对教学、科研、项目经费等多方面的现实压力。但对我来说,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件能带来深层快乐的事情,它是我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独特方式。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