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快遞巨頭集體漲價 "韭菜"該割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資本市場不願意再為虧損換市場的故事買單,快遞巨頭們必須向投資者證明,自己具備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當主打電商“最後一公裡”的外賣正在如火如荼開打價格戰的時候,早就打了多年價格戰的快遞業,卻來到了漲價的時刻。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8月5日起,通達系(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已開始執行漲價。各品牌則紛紛借坡下驢,將單票底價漲至1.4元,單量領先的中通、圓通甚至開出了1.46元、1.43元的“高價”。


不要小看這4毛錢的漲幅,對於銷售高客單價商品的品牌商家而言,幾毛錢的成本或許可以輕易消化,但對於那些銷售“9塊9包郵”商品的低利潤商家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上漲的快遞費可能直接吞噬掉其全部利潤。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快遞物流成本上升、即時零售搶占“最後一公裡”,傳統電商行業,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時刻。

但此刻更值得追問的問題是,多年已經習慣“包郵”的消費者們,未來能否接受一個為快遞買單付費的新階段?

01

誰來買單

首先,最緊迫也最多人關注的現實問題是,這上漲的每單0.4元的快遞成本最終將由誰來承擔?答案是復雜的,它不會由單一環節憑空吸收,而是在整個電商生態鏈中進行傳導和分攤。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無疑是數以千萬計的電商賣家,他們是成本上漲最直接的承壓者。緊接著,成本會以間接而隱蔽的方式傳導至消費者。賣家很少會直接增加一筆明確的“快遞費”,而是將成本“融化”到商品價格中,或者提高“包郵”門檻。

此外,消費者還可能以犧牲“服務體驗”的方式間接買單,例如派送時效變慢,或者送貨上門的服務減少。長期一點看,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可能並不會以一次性的直接支付的方式出現,而是一種不易察覺的“溫水煮青蛙”式的體驗降級。




在行業內部,這次漲價則一定會引發一場關於利潤重新分配的博弈。

要知道,目前除了順豐和京東之外,主要的快遞廠商采用的都是加盟制快遞網絡的模式。而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處於一線、負責收派件的末端網點長期以來在價格戰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段時間以來,網點倒閉、跑路的新聞屢見不鮮。


如果增加的這0.4元收入大部分仍被快遞公司總部獲取,而給到末端網點的派費沒有相應提高,那麼加盟商的生存狀況並不會得到根本改善,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依然堪憂。

02

內卷的盡頭

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快遞漲價,必須回溯過去多年來快遞業的持續價格內卷。

內卷是近年來才流行起來的概念,但事實上,中國的快遞行業,尤其是以“通達系”為代表的加盟制快遞網絡,其實一直是觀察“內卷”的絕佳樣本。

一方面,其競爭高度同質化,對於絕大多數電商賣家和消費者而言,各家快遞的服務體驗差異微乎其微,價格便成了唯一的,也是最殘酷的競爭手段。但另外一方面,過去十余年來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又反過來為快遞業提供了“無限戰爭”的土壤。

早期的邏輯非常清晰:通過極限低價搶占市場份額,形成事實上的壟斷或寡頭格局,最後再通過提價來實現盈利。這是一個典型的“先燒錢、後賺錢”的互聯網打法。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