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用典型形象塑造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評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浴血榮光》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嚴肅的歷史是最難搬上熒屏的,因為它不僅僅需要細節是真實的,本質是真實的,而且在人們的共同記憶中也必須是真實的——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詳的歷史。近期央視一套熱播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浴血榮光》,就是這樣一部充滿挑戰又讓人耳目一新的高水准的歷史劇。該劇用藝術的方式,將嚴肅的革命歷史轉化為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和典型場景,為塑造新時代青年的共同記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范。

如何用藝術的方式再現嚴肅的歷史,一直是文藝創作的重大課題。特別是當歷史離我們越來越久遠,當時事當時人都逐漸離我們遠去的時候,如何再現那些光輝歲月,如何讓歷史照進現實世界,如何把這些用血與火鑄就的輝煌沉澱為時代的共同記憶,這就需要藝術家們靜心求索。


歷史劇是選擇的藝術。歷史就在那裡,後人無法改變,但選擇什麼樣的場景、人物、形象,用哪些歷史的磚瓦來蓋起認知的大廈,考驗的是編劇的歷史觀、價值觀、世界觀。該劇選取了1927年至1935年間中國革命最艱難曲折的歷程,重點選擇了1927年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後,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並創建人民軍隊,一直到遵義會議這些在黨和軍隊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關鍵節點,著重描繪了紅軍轉戰閩西,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和不斷探索,終於在古田會議上確定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偉大原則。有些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讓人們感到不夠真實,主要是編劇的選擇問題。從藝術展現的角度來講,大家更願意展示領袖的個人魄力,或者是英雄鮮明的個性,或者是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情感,甚至是如抗日神劇一樣離奇的情節。諸如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這些重大原則,往往是一筆帶過。一方面,是源於有些創作者的認知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創作者則認為這些原則很難用藝術的手法展現。近些年來一些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往往脫離革命信仰、脫離政治原則、脫離組織黨性去表現孤立的人性和感情,結果讓不少年輕人誤以為熱血、勇敢、個人英雄主義甚至有些性格上的偏激才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浴血榮光》在扭轉這些不足方面雖非盡善盡美,但至少做了極大的改進。

重大革命題材歷史劇不同於一般的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它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歷史本真的方面來回溯浴血奮斗的歷史,把歷史的關鍵處藝術地再現出來,這就非常考驗編劇的歷史觀和政治素養。

歷史劇是語言的藝術。藝術都有一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加工過程,但是重大革命題材的歷史劇展現了一個更高的規律:現實永遠比文學精彩。能夠被藝術再現的歷史,往往是驚心動魄的歷史,是任何大膽的小說家也不敢想像的真實。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更是如此。影視劇盡管是視覺藝術,靠鏡頭語言來打動人,但絕不能忽略語言的運用,甚至要更加重視。思想的表達離不開語言,好的藝術語言不是漂亮話,而是有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真實心聲。中國共產黨是思想建黨的典范,一句口號、一篇文章、一次演講、一番道理,就讓人熱血沸騰。這語言建築在信仰的基座上,能夠讓“舊軍閥”朱德傾心追隨,讓“賀胡子”心向往之;這語言飽經鮮血的洗禮,“共產黨人是殺不絕的”,有多少喊著這句口號英勇就義的英雄,這句話就有多大的感召力;這語言遠勝過槍炮炸彈,國民黨為什麼那麼害怕共產黨的宣傳,他們怕的就是這種穿透一切的思想和語言。近年來,青年人之所以對《覺醒年代》《問蒼茫》如癡如醉,是因為其中大量的台詞就是當年革命先驅的演講、文章原文,這是曾經喚起了一個民族覺醒的“密碼”——任何主觀藝術加工的語言,在這些歷史的語言面前,都是蒼白的——再加上演員精湛的台詞功力,必然直入人心。

《浴血榮光》也鮮明體現了這一點。電視劇盡管有很多高燃的戰爭場面,也有運用得當的鏡頭語言,但真正直指人心的是那些精彩的對話:毛澤東與徐特立談起了陳獨秀的蛻變和李大釗就義前的“力求速辦”,朱德、賀龍敘述自己參加革命的過程,特別是周恩來為說服張國燾同意如期舉行南昌起義的那一段肺腑之言,令人淚目。他深情回顧了張國燾在北大帶領學生參加五四運動時對自己在南開領導學生運動的影響,期待他再次一道站出來。那種深明大義、言辭懇切的話語,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胸懷和智慧——那時的周恩來只有29歲。毛澤東講革命,以水車舂米為例,是種地的老百姓都能夠聽懂的。余灑度非四菜一湯不能吃飯的言辭,張靜江與蔣介石的密室對白,也都生動地現出他們的本來面目。現在一些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只注重宏大場面、音畫特效、感官沖擊,而忽視了語言的魅力,是拋棄了歷史的珠玉的舍本逐末之舉。



歷史劇是記憶的藝術。歷史需要有人記住,偉大才能被人懂得。如果記憶可以鑿刻,那一定要刻畫革命史上最沉重的年代:新生的共產黨人滿懷著為天下人求解放的信念,喚起了工農,喚醒了民眾,熱切地推動了國共合作和北伐的勝利,但得到的是蔣介石、汪精衛血洗共產黨人,屠殺工農群眾,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恐怖,是陳獨秀的軟弱讓步,是三次起義的接連失敗,是最後喪失根據地的被迫長征,直到遵義會議的轉折。如果記憶可以封印,那麼一定要牢記基因中的密碼。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反圍剿、長征固然是需要記住的歷史,但僅有這些,還未進到歷史深處,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八七會議、三灣改編、古田會議、遵義會議,在這裡我們明白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明白了黨指揮槍、把支部建立在連隊上這些決定黨和人民軍隊最終勝利的基因圖譜。這些是文藝作品最不易表現的部分,但又是後來人最需要記憶的部分——《浴血榮光》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歷史是在現實世界中展開的真實活劇,而文藝創作是在精神世界中打開的歷史鏡像,因此,重述歷史和創造歷史同樣重要。期待有更多的如《浴血榮光》一樣的優秀文藝作品,用精彩的典型形象,真實再現嚴肅的歷史,為塑造新時代青年的共同記憶,為賡續紅色血脈發揮文藝作品的獨特作用。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讀完點個【在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7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