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Deepseek爆發這半年,學生懶了,老師急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年初,DeepSeek迎來爆發式發展,從技術突破到應用落地,AI 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了多個行業的變革節奏。我們站在年中這個時間點上回望, AI 究竟如何影響了千行百業?


騰訊新聞熱問聯合九派新聞、數說故事發布《AI浪潮下的職業真實圖景分析》,以全網社媒大數據透視行業相關人討論內容以及情感趨勢,呈現當下AI對於不同職業的真實影響,共同探討AI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ChatGPT能寫詩,當AI能批改作文,當算法開始解讀《紅樓夢》的情感深意——我們不得不問:教育的本質是否正在被技術重新定義?


就此話題,九派圓桌邀請騰訊新聞熱問答主、上海微粒湧動科技CEO、wteam成員蒙乙鋒,以及資深中學語文老師、《黃岡密卷》《高考必刷題》等資料編者@落雲歌老師探討,以下是發言摘錄:



【1】AI會讓學生有惰性嗎?

九派新聞:據兩位了解,AI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如何?

@落雲歌:現在AI在出卷子、選文章、編閱讀資料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你只需輸入關鍵詞,AI就能據此選取一些文章。甚至找名言、名句時,也能用到AI技術。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比如編寫試卷時,AI給出的答案和高考原版答案不一樣,甚至有很大出入。

蒙乙鋒:現在AI做的產品基本上基於兩個邏輯,一個是降本,一個是提效。在教育場景裡,對老師來說,降本就是提效。

現在比較常用的功能有智能批改與診斷,比如錯因分析、個性化批改,還有個性化作業生成,以及教學資源輔助生成。比如一個語文老師備一堂課,可能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從歷史背景到名家點評,再到相關拓展閱讀。AI可以作為超級助教,在幾秒鍾內圍繞某個知識點,找到或生成大量教學素材和課堂互動問題,甚至幫助設計教學活動。

另一個是提質,從原來的千人一面變成現在的千人千面,這是老師最迫切的需求,也是AI能做到的。

就像作文,AI可以揪出裡面的某句話或段落進行分析,給出引導性建議,而不是直接生成結果。比如問學生在等紅綠燈時有沒有想到什麼問題,如果遲到了會不會著急,怎麼描述這種心情。

也許老師要改許多作文,改完之後只能每篇給出總結性評語,但AI可以逐字逐句分析,再帶著學生進一步思考,豐富作文寫作。

九派新聞:我們慣常使用的通用大模型AI(如Deepseek、chatgpt)和具體AI教育產品有何不同?

蒙乙鋒:有很大不同。教育需要引導,因此教育產品必須學會“藏一半”,不能直接給出答案。

比如學生寫作文,直接把題目放到通用大模型裡,會得到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但落實不到學生身上。好的教育產品應該是引導性的,知道答案但不能馬上說出來。這是教育產品和GPT本質上的不同,也是核心區別。

九派新聞: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AI會不會讓學生過度依賴工具,弱化獨立思考?

落雲歌:我覺得會讓學生產生很大惰性,特別是有手機的學生。學生都是有慣性的,哪怕教的是全省最優秀的班級,學生也還是會偷懶,但偷懶不一定是壞事,能促進科技發展。

現在學生有了AI後,一分鍾就能生成一篇作文,學生只是抄一遍,少了自我思辨的過程,導致現在高考作文質量很差,改卷子時能看到很多問題。



剛才蒙總提到改作文,現在也有語文老師用AI改作文,我想問這個評判標准是什麼?比如有些AI改出來的分數很高,但老師一看覺得可能是堆砌內容、中心不明,就會給很低的分數。

有一次,我拿AI寫的文章讓老師改,沒告訴老師這是AI寫的,滿分60,老師們一般會打47、48分,因為它會用名言,舉證各方面也還可以,但要打到55分以上,大多數老師做不到。因為AI能聚集大多數人的精髓,但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認知上還是達不到。

蒙乙鋒:我先回答落老師的問題,如果AI要樹立標准,本質上是老師的標准。在教育場景裡,AI只能作為工具,無法代替老師。

比如批改作文,每個老師都有主觀性,語文作文批改本身就是主觀行為,要消除不統一的地方,需要找到依據,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老師本身。AI能通過大量老師批改作文的數據,模仿老師的打分和頻率,圈出可圈可點的句子,通過訓練做到這一點。

落雲歌:如果AI經過訓練後,能這樣模仿甚至替代老師批改作業,老師被替代是遲早的事(笑)。

蒙乙鋒:對,我覺得教育場景應該是引導型的,甚至要強迫學生先寫段落、自己搭框架,AI則幫助把內容表達得更好,引導他思考為什麼成果是這樣,一步一步從30分作文提升到50分作文。

但目前沒有真正放到教育場景裡的模型,或者能真正服務老師學生的產品。通用大模型直接解決結果,不是過程導向,在教育場景下行不通。

我想強調的是,長期來看,教學一定需要人參與,因為小孩需要人管,他們有惰性,拿著手機就可能玩起來,需要現實中的人督促。

【2】AI會取代老師嗎?

九派新聞:就拿寫作文來說,AI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文寫作的復雜性,包括情感、意境等,它在技術上是如何實現突破的?

蒙乙鋒:還是通過不斷的數據訓練。讓我們比較興奮的一點是,我們確實能夠通過訓練讓他做到這樣的事情,讓他能夠模仿人類,比如說看到一句話,就能識別出其中的修辭手法,還可能推測作者當時的心情。

但是要說局限在哪裡,也就是它替代不了人類的地方,就是他只能模仿,無法意會。“意會”這件事是很抽象的,這就是它的局限。前幾天看到個說法,AI是天才,能學習很多知識,從數據上理解並生成內容,但不會質疑,不會更進一步思考創新。教學領域可能也是這樣。

九派新聞:如老師布置命題作文,學生用AI在30秒內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你會給這樣的文章高分嗎?


落雲歌:首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不會讓學生回家寫作文,會挪到課堂或晚自習做。讓學生回家寫,85%以上的學生不會主動寫,除非家長逼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一般放假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們布置這樣的作業,互相討厭(笑)。

退一步說,即使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要知道老師對自己學生的能力是很了解的,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學生自己寫的。就像數學只能考60分的學生,忽然考到147分,老師會知道這不是他原本的水平。

蒙乙鋒:我覺得我們可以區分下寫作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完成任務,30秒完成且達到及格,我支持。但如果是為了培養思考能力,30秒是無法完成的,不贊同學生這樣學習

【3】AI會帶來新的教育不平等嗎?

九派新聞: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AI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差,比如現在可以用AI輔助高考志願填報,但也有人覺得AI可能加劇教育資源不平等,比如付費工具存在數據隱私、算法偏激等問題。兩位嘉賓怎麼看?

落雲歌:我對AI填報志願特別好奇,自己也試了試。比如學生考了610分,讓AI推薦成功率高的985院校和專業,它馬上就給出了答案。但問題在於,如果輸入同樣問題的人得到雷同答案,大家扎堆填報,風險就很大了。

蒙乙鋒:我覺得關於高考志願填報,首先數據全面性是基礎,如果AI壟斷了這些數據,那它就會相當權威。在此基礎上,AI可以做調整,給用戶推薦更個性化的方案。但問題在於,AI如何真正了解你,畢竟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

落雲歌:如果告訴AI我的性格、愛好、意願,它能據此給出個性化推薦嗎?



蒙乙鋒:如果你已經預設好答案,非要去一所分數不夠的學校,那AI的建議當然就沒意義了。我覺得一個好的高考志願填報應該是這樣的:首先AI要真正了解用戶的情況,但這需要一段時間。

我覺得最好從每一所高中開始,或者在某個時間段,專門給學生上這門課,然後用AI記錄下來,讓它知道你未來想如何發展。先用AI幫自己想清楚未來要做什麼,最後再結合高考分數填報志願。我覺得一個好的高考志願填報產品應該是這樣的。


現在AI做得好的一點是,可以和它進行不錯的溝通,慢慢挖掘、捕捉關鍵信息,讓用戶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點。本質上還是要把決定權交給人,志願應該是學生、家庭與AI長期溝通後達成的共識。

九派新聞:可是當AI如此全方位地了解你,知道你的成長經歷,用戶習慣,數據隱私泄露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風險。

蒙乙鋒:隱私保護必須做好,但通過用戶授權引用數據來提升服務也是必要的。就像智能駕駛把命交給AI,為了更好地服務而使用數據,這不是大問題。

觀念的轉變需要過程,就像智能手機普及,總有人帶頭接受新事物,然後這個群體越來越大,最後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也會跟上。這是歷史經驗,我覺得這個轉變過程不會太長。

落雲歌:我也有個問題想問蒙總,AI會給假信息嗎?AI的價值觀一定正確、正向嗎,它會有甄別的能力嗎。我們都知道初高中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AI給出虛假信息,會不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

蒙乙鋒:虛假信息肯定會有。我是這麼想的,在通用場景裡,信息本身就有真偽,你只能把它當作信息獲取的來源,本質上的甄別還是要靠人。就還是“藏一半”的問題,學生問問題,無論什麼問題都不要直接給答案。包括網上對一件事有好幾種說法,我覺得一個好的AI教育產品可以羅列出某一事件的A、B、C、D幾種說法,本質上是為了鍛煉學生辨別真假的能力。第二步就是引導他們完成這個辨別過程,這是我覺得教育領域好產品應該做到的。

【4】未來的AI教學場景會是什麼樣的?

九派新聞:在未來理想的語文課堂中,AI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能更好與你形成配合?

落雲歌:肯定是助教。比如講韋應物,他年少時身處豪門,經歷安史之亂後變得孤獨潦倒。我希望AI能勾勒出他的形象,甚至呈現他的妻子袁平,讓學生深刻理解“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的悲涼。

更關鍵的是,讓AI幫助解決學生的痛點。比如文言文,孩子們從小學到大,可到了高中文言文卻特別差,差到讓人難以置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缺少文言文的底層邏輯,學習時永遠是A是A、B是B,只在記字,沒有進階的東西。如果AI能傳遞給學生漸進式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我覺得它就能成為一個輔助引導工具。

蒙乙鋒:我覺得你想讓它是什麼樣,它就能是什麼樣,形態會很自由,文本、數字人、視頻生成都可以。比如講《林黛玉進賈府》,AI可以生成場景,讓角色回答學生“你當時是什麼心情”。課堂想打造成什麼樣,AI就能輔助打造成什麼樣。我覺得這是AI教育方向的使命,就是能輔助老師到這種程度,這才是比較好的AI產品。

落雲歌:我是個喜歡思考的老師,學生遇到問題,我都會想為什麼會這樣,問題的結點在哪裡。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規避惰性。當年反對用PPT,就是因為它讓教學變得枯燥,如果AI只放視頻讓學生“自己悟”,會讓學生和老師都更懶。技術確實是一把雙刃劍。

蒙乙鋒: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技術,都會讓人去適應。有些人善於運用技術,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也會有人越來越懶。人類無法完全避免惰性,只能接受,然後努力做前者。

九派新聞:沒有人能真正置身於這個潮流之外。既然說到這裡,面對AI時代,作為語文老師,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素質?

落雲歌:首先是思考能力,你與機器的區別就在於思考,要是沒有反思能力,我感覺我們都會被替代。學生文言文不好,要反思卡點在哪裡,而不是狂刷100道題。如果沒有培養起底層的情感認知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做題時就會行不通。就像今年高考,題型有重大轉換,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出現了問題。但我覺得這些年高考及其他方面,都在刻意避免機械刷題帶來的提分可能,所以思維和認知是很重要的。

九派新聞:您希望自己的AI產品,會是個什麼樣的人設?

蒙乙鋒:人生伙伴。因為它從小就陪著你,這麼了解你,能帶你思考,懂題目,還能幫你把靈感落地,一起去實現。它本質上就是陪你一輩子的朋友,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有必要分階段,小時候,可能是更像導師的AI陪著;初中開始叛逆時,可能需要同齡的AI伙伴;長大後有了獨立思考,AI就成了助手。當然,其中都有朋友屬性,因為朋友屬性對我們來說是最親近的。



面對AI我覺得要擁抱它,我鼓勵學生真正使用AI,做一些書本之外、和做題無關的事。從五花八門的AI工具中找到和自己靈感。

就像大家現在都在談AI,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各種矛盾和說法,這些都是噪音,包括我們今天正在說的。

如果有學生在看,我想說,所有人說的都可能是噪音,哪些信息對自己有用,自己對AI的認識是什麼樣的,還是得由學生自己來回答。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