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大多數孩子不會去考慮父母的感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某位作家說過:“一個能理解父母情緒的孩子,往往也能理解世界。”


人類,在幼年時期最核心的任務是“保命”與“求存”。

進化賦予兒童強烈的內在指向——首先感知自己的需求(饑餓、恐懼、好奇),而非他人的情緒。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7 歲前的兒童處於“自我中心”階段:

孩子的注意力天生“向內旋渦”,直到大腦前額葉逐漸成熟,才能把感受的探針伸向外部。

1

很多讀者都曾困惑: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是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復雜,但很多時候被我們誤解了。

很多人覺得孩子不體諒自己、不懂事,常常帶著委屈地問:“我這麼辛苦,他們為什麼從來都不懂?”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這是一種天然的狀態——每個孩子最開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起點。

上個星期,我看了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的道德判斷》這本書裡特別講過這點。

他說孩子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情緒能力都是逐步發展的,最初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孩子玩“躲貓貓”,孩子以為閉上眼睛,別人也看不見自己了。

這種狀態不是孩子自私,而是真的只能想到自己的視角,看不到別人眼裡的世界。

我覺得這個視角非常關鍵。

當你感到委屈或難過時,往往是因為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認知局限,誤解了孩子的本意。

孩子不是故意不體諒父母,而是根本還沒發展出“換位思考”的能力。

2

其實,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就是親子關系裡天然的不平衡。

父母掌握著家裡的規則和權威,孩子通常是聽命的一方。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家裡的“大人物”,是規則的制定者。

我們總希望孩子聽話,表現好,考出好成績,但很少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情緒。

我們生氣時常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每天都要累死了!”

這種表達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又錯了、又惹父母不開心了,卻並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父母心裡到底在經歷什麼。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提到過:真正好的溝通,不是用責備、指責或者抱怨讓對方產生內疚,而是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這一點對親子溝通尤其重要。

當你心累了,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工作真的太累了,想休息一會兒。”


當孩子做了讓你傷心的事情,可以坦誠地表達:“你剛才這樣說話,讓我感覺很難過。”

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清晰地知道你的內心體驗,而不是被動地猜測或承受情緒壓力。

現實生活裡,很多讀者習慣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總想著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強大、無所不能的一面。

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覺得爸爸媽媽是堅強的,是不用被照顧和理解的。

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不會去主動體察你的情緒變化,更不會想到你也有自己的難處。

3

所以,想讓孩子去考慮我們的感受,第一步要做的是我們先學會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一點,是我們很欠缺的,從上一輩的上輩都是這樣。

As parents, we must first be vulnerable, so that children learn what strength truly means.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需要向孩子展現脆弱的一面,讓他們明白真正的強大是什麼。)

這句話的深刻之處在於,我們對孩子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是自身永遠的堅強和完美,而恰恰是我們敢於真實地展現自己柔弱、不完美的一面。

當你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掙扎與脆弱,孩子才會理解,人本就是不完美的,堅強不是無所不能,而是即使感到脆弱也敢於表達、勇於面對。

這種認知能夠真正塑造孩子未來面對困難的能力與態度。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