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父母為我移民 而我則返回中國創業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加西網綜合)25歲的劉肯尼迪(Kennedy Liu)出生於北京,11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十多年後,他又選擇回到中國,成為一家美國3D打印公司的工程主管,負責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


在這段跨越中美的成長與職場之路中,劉肯尼迪見證了家庭的遷徙、文化的碰撞,也重新思考了“歸屬感”與“成功”的意義。

北京到加州:教育動因下的家庭遷徙


“我們搬去美國,是為了我的教育”。劉肯尼迪回憶道。他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並未強迫他參加補習班,而是鼓勵他發展個人興趣——電子、電路、繪畫、手工制作。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11歲那年,劉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州聖何塞。一開始,他、母親和弟弟住在朋友後院的一間單臥室客房內,生活簡樸,“我們從北京密集的街區搬到了加州郊區的低矮住宅區,空間突然變大了,但語言和文化讓我一度感到失落”。

剛進入美國公立學校時,由於語言不通,劉肯尼迪幾乎無法與同學交流,直到轉入私立高中後才逐漸適應新環境。而弟弟當時年僅3歲,更容易融入。妹妹則已在美國出生,是地道的“美國孩子”。


父母的適應過程則更加艱難。父親因為語言障礙無法繼續原本在中國的事業,如今是一名送貨司機;而母親憑借流利英語,轉型為留學顧問,並在教會中建立起了新的人際網絡。

“他們計劃在我弟弟和妹妹成年後回中國生活”。他說。



在美國找到熱愛,重返中國實現價值

“我不是一個擅長考試的人”。劉肯尼迪坦言,如果留在中國,或許只能考上一所中下游大學,走上一條平庸職業路。但在美國,他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被看到和認可,最終進入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工業與產品設計。


畢業後,他加入馬薩諸塞州的Formlabs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當時我就注意到,中國,尤其是深圳,在硬件創新上的速度和效率令人震驚”。

他的觀察最終促成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決定。去年,劉肯尼迪作為工程負責人回到中國,定居深圳,推動新中心的落地與運轉。

中美職場差異:創新 vs. 執行

“在深圳,我們必須像一家中國公司那樣運作——更快、更聚焦目標”。劉肯尼迪分享道。相比美國工程師擅長在不確定中做出系統級決策,中國工程師更擅長執行明確任務、提高效率。


“我一開始嘗試扁平化管理,但決策效率低。現在我與幾位骨幹一起決策,其他人專注執行,效果更好”。



如今的劉肯尼迪每天早上9點上班,晚上11點結束,跨時區會議占據了大量時間。他已經沒有時間自己做飯,但在深圳35元人民幣就能吃到不錯的中餐、日料和韓餐,相比加州動輒35美元的外賣,這無疑是幸福的“降本”。

閒暇時,他會和本地朋友、行業同事聚會,有時也去KTV唱歌,“中文歌還不太熟,通常唱《Rolling in the Deep》”。

談到身份認同,他稱自己是“無根的中國人,披著美國外殼”,“在美國,我是亞裔;在中國,我是‘海歸’”。他說,在深圳,人們能一眼看出他“不是本地人”,但當他說“我來自加州”時,一切就合理了。

未來可能留在中國

“有同事跟我說,我可能會娶個本地人,在深圳定居、成家”。劉肯尼迪笑著說,“我覺得也不是不可能”。

“對我來說,現在中國就是最好的地方”。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加西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或許可,嚴禁轉載或摘錄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