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北大取消绩点破"内卷",然后呢?(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不久前,北京大学对外宣布,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GPA),转而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并引入容错机制(P/NP课程)。此举迅速引发社会热议,北大校方也表示,改革旨在引导学生对分数不过于斤斤计较,缓解因绩点竞争导致的“工具化学习”和“无效内卷”。


然而,这一改革能否真正破解高等教育中的“优绩主义”困局,抑或只是将竞争从“卷分数”转向“卷等级”?要回答这一问题,需深入剖析绩点制的异化逻辑,以及新评价方式是否公正。

破绩点能否真正实现“去内卷”


在很多人看来,目前高校的绩点制强化了“优绩主义”的评价逻辑,北大以等级制替代绩点制,是想以更粗颗粒度的评价缓解学生的分数焦虑。然而,内卷出现的本质原因是对有限资源的激烈竞争,这就需要相对公平、合理的指标作为信号。即便绩点制的信号消失了,也需要有其他的信号。

北大之所以有底气取消绩点,源于其生源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绩点这个“信号”在北大内部和毕业生群体中的意义并不大。但对于其他院校而言,雇主仍会将GPA视为毕业生学习能力与责任心的代理变量。毕业生在申请跨国深造或求职时,仍然无法绕开这一指标。

大学生往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清北”这类高校,教师开“水课”、和学生进行“你给我好评,我给你高分”交易的概率也低得多;从评价主体上讲,北大教师综合素质高、教辅团队责任心强,无论是对课业成绩还是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都比较公正。这使得破绩点在“清北”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解放生产力,让学生探索更有自主性的学习,包容多元智能的发展。但在其他院校,如果取消绩点这根“指挥棒”,我们拿什么激励缺乏内驱力的学生学习

也有人认为,破除绩点制是为了鼓励创新,但在笔者看来,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创新,而是打下知识基础的通识教育。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已普及化、研究生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当下,绩点虽有弊端,但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世界公认指标,其积极意义仍然得到认可。

总之,“清北”有条件在本科教育时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其他院校既难以做到,也不需要做到。因为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基本技能的行业从业者。对此目标,标准化学业评价是最“靠谱”的。


事实上,即便对于北大自身而言,想要顺利推进去绩点的改革,也面临着以下几重挑战。

首先,等级划分的模糊性可能导致新的竞争形式。例如,学生可能从“卷分数”转向“卷优秀率”,在A档中继续细分竞争。即便采用等级制,学生仍会因A-与B+的差距产生焦虑。

其次,教师的评价自主权增加,但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引发公平性质疑。若“优秀”的评判尺度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因擅长表现或善于人际交往而获益,反而加剧评价不公。


最后,容错机制的设计初衷是鼓励学生探索兴趣,但在保研、拿奖学金等现实压力下,学生很可能将其用于“高风险”的专业课,而非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从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北大取消绩点制的意义在于对“唯分数论”“优绩主义”“内卷”的反思,但真正的挑战则在于如何构建更科学、更公平的评价生态。



“破”之后如何“立”

破除旧制度仅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构建既能反映学生真实能力,又能避免异化竞争的评价体系。若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等级制可能沦为另一种“数字游戏”,容错机制也可能在现实压力下被功利化利用。因此,改革须从评价标准、技术赋能等维度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破而后立”。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