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浴血荣光》评论 | 张博涵:《浴血荣光》的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浴血荣光》的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


张博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提出的,是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动诠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的叙事手法正恰合这一思想。

该剧大胆破茧,以小述大,跳出宏大历史线性铺陈的传统叙事,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邃思想为魂,采用“微观叙事”,将革命叙事拆解为无数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抉择;采用“情感叙事”,将历史时间拆解为人物心理弧线,时间长度被压缩为情感密度,与“微观叙事”双轨并进,让一个个渺小生命成为照亮观众心路的荧幕星火。

《浴血荣光》将镜头探入1927—1935年那段血火交织的革命初创岁月,将宏大遥远的历史符号,凝成一个个在黑夜中执火前行的鲜活生命,织就了一部既有历史筋骨又有血肉温度的革命史诗。


“微观叙事”下的人民史观

《浴血荣光》在部分情节采用的“微观叙事”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革命岁月人民史观的大门。该剧并没有止步于传统革命历史剧“伟人中心”的叙事范式,而是创造性的采用“平民视角”重构革命记忆。剧中闽西长汀的街巷深处,由演员孙维民饰演的林裁缝形象,堪称人民史观的完美注脚。

林裁缝一家出身贫苦,原本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直至共产党的到来,他们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起了一家裁缝铺,过起了靠手艺吃饭的生活。


林家裁缝铺表面是缝补衣物的小作坊,实际则是危机四伏的地下交通站。林育才夫妇以裁缝身份为掩护,默默承担着传递情报、组织农会、缝制军服的重任。这一巧妙设定,将宏大革命根植于市井烟火之中。林育才一针一线缝补军装的镜头,无声诉说着“人民为军队输血”、在生活中参与革命的红色真理。

当斗争的号角吹响,抉择的重锤便落在这个平凡家庭的肩上。两个儿子相继决然参军,小小的裁缝店内顿时弥漫着复杂而浓烈的情感。父亲强忍不舍,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用尽可能平静的语调叮嘱着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坐在一旁,颤抖着手指为儿子纳制远行的布鞋。这一刻,千般的眷恋与万般的决绝相交织。这“革命薪火相传”的瞬间,被具象为血脉的延续与家国大义的抉择。林家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他们是历史的基石,是革命得以燎原的深厚土壤。

《浴血荣光》中的这种聚焦于平凡的视角,其力量不仅在于展现人民对于革命的基础性作用,更在于重塑了我们看待革命者的目光。这种“微观叙事”的逻辑,同样深刻影响着对于领袖人物的刻画。剧作中对于革命领袖的塑造采用“去神化”处理,大胆呈现革命领袖作为“人”的复杂面相。例如,在南昌起义前夜令人窒息的重压下,周恩来在面对“如果失败了怎么办”的诘问时,眼中晃过的片刻彷徨与沉重;当贺龙同志谈及牺牲的家人时,眼角闪过不易察觉却真实的泪光。这些“非英雄化”的细节,让伟大回归真实。正如剧中毛泽东对瞿秋白发出的感慨:“我们不是神佛,只是愿把血肉炼作火种的凡人。” 正是这种会疼、会怕、会犹豫,却依然选择为信仰燃烧的“不完美的伟大”,才让人物的精神弧光格外耀眼。正是当他们克服内心的脆弱,依然选择义无反顾的前行时,那份革命意志才显得尤为崇高与震撼人心。

当林育才夫妇在不舍中送别骨肉,当革命者们在情感的波澜后选择坚定前行时,他们都让我们触摸到了史家笔下所无法传递的“血之温度”,那并非是英雄主义的炫目焰火,而是千万普通人用恐惧、犹疑与眷恋煅烧出的生命星火。这便是“微观叙事”下的人民史观——革命,是千万个家庭的呼吸、温度与抉择,是无数血肉之躯共同铸就的荣光。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