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給10部最好的抗戰片排名:《南京照相館》第3,《血戰台兒莊》第2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多部抗日題材大片都趕在紀念日前後上映。


申奧執導的《南京照相館》打響頭炮。




上映後口碑票房皆有不俗表現,豆瓣拿到8.7的高分,如今票房已經超過26億。



緊接著《東極島》登場。

影片改編自裡斯本丸號沉沒的真實歷史,但因為故事人物上的加工,上映後還是引發不小爭議,如今票房也有3.45億。



接下來趙林山執導的《731》,也將在9月上映。

目前影片在貓眼上的想看人數,已經超過417萬,如果質量穩定,又會掀起一輪觀影熱潮。



其實自從建國以來,咱也拍出過不少高口碑的抗戰題材電影。

有的影片雖然誕生已數十年,卻絲毫沒有褪色,依舊能帶給當下觀眾不一樣的情感沖擊。

今天皮哥就以豆瓣評分為依據,選出10部最經典的抗戰片,看看其中哪一部也曾經讓你為之震撼。



第10名:《八佰》

2020年丨豆瓣7.5分

管虎導演的《八佰》是2020年暑期檔的王炸片。

以5.5億成本,拿下31.11億票房,豆瓣87萬人打出7.5分。

影片取材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講述號稱“八百壯士”的國軍第3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以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為據點,阻擊日軍進攻的故事。



為了認真還原歷史原貌,影片主創在寧波白沙找到一處拆遷地作為拍攝地點,搭建起一塊占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拍攝基地,並且深挖一條200米長的“人工”蘇州河。

啟用400多名演員,歷時230天才拍攝完成。



作為同樣是講述國軍抗日的戰爭片,《八佰》在當時曾引起巨大的爭議和討論。

影片鏡頭也經過反復修改,一些片段被迫刪減,直到2020年8月21日才得以上映,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9名:《東極島》

2025年丨票房3.5億

《東極島》絕對是這個夏天話題性最足的影片。

去年的紀錄片《裡斯本丸沉沒》,講述舟山漁民在東極島海域營救英軍戰俘的真實歷史,曾在網上引起很大的關注。



雖然票房只有4745萬,在豆瓣上卻拿到9.2的高分。

影片《東極島》根據這個真實的歷史背景,虛構出“海盜兄弟”營救戰俘的故事線,又加入女性覺醒的深刻主題,使這個故事顯得更加豐滿。

但由於加入的要素過多,也引起部分觀眾的批評,直接導致票房增速達不到預期。





電影實際上投資高達5.7億(8000萬美金),管虎、費振翔師徒重金打造海上救援和與日軍纏斗的宏大場景,制作水平和完成度都相當高。



因此如果單從影片質感來說,《東極島》的確是一部良心制作,其特效大場面的打造都達到了好萊塢大片的一流水准。

第8名:《南京!南京!》

2009年丨豆瓣7.6分

陸川導演去年的科幻片《749局》曾經引起巨大反響。

但因其質量問題,在拿到3.75億票房的同時,亦引發觀眾的口誅筆伐,最終豆瓣評分僅3.2分。



2009年陸川導演也曾拍出一部頗具爭議性的抗戰電影《南京!南京!》。

相比於《南京照相館》鏡頭的克制,《南京!南京!》在日軍暴行呈現上,則寫實到近乎紀錄片。





遺憾的是,影片在上映至今的16年裡,爭議聲仍然此起彼伏。

為了追求藝術表達,陸川將故事切入點放在一個日本兵的身上,以日軍的視角來審視並反思這場戰爭的殘酷性。



以侵略者的視角,講述被侵略者的故事,這種騷操作的創造性,放到現在都極為冒險。

不過當時的網絡不如現在發達,雖然網上爭議的聲音不斷,影片仍然收獲大多數觀眾的好評,並拿下1.68億票房。



第7名:《鐵血昆侖關》

1994年丨豆瓣7.7分

本片是根據小說《魂歸昆侖關》改編的,繼《血戰台兒莊》之後,《鐵血昆侖關》作為《血戰台兒莊》的姐妹篇來拍攝,由楊光遠執導,耗資高達3000萬元。



影片故事發生於1939年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2月4日日軍第5師團侵占昆侖關,桂南會戰因此打響。





國軍第5軍作為一支機械化部隊,投入近15.5萬兵力,與日軍第5師團約4.5萬兵力相持18天,終以損失14000余人的代價,重創日軍第5師團,基本殲滅其第21旅團,並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



片中高度還原這場戰役的慘烈,且因出現日軍軍官在城樓上切腹的鏡頭,一度引起巨大反響。

但由於90年代兩岸關系緊張,一度被封禁長達15年之久,直到2005年,在原廣西區主席韋純束的努力下才得以解禁。



第6名:《小兵張嘎》

1963年丨豆瓣7.9分

上世紀60年代的戰爭片,由於受到條件限制,無法拍出現代戰爭片的那種質感。

但創作者憑借一股熱情,從深耕劇本出發,依然能拍出許多精品。



如1963年崔嵬、歐陽紅櫻導演的《小兵張嘎》,既是抗日題材片,又是一部兒童片。

其內容詼諧幽默又充滿童趣,符合青少年對於抗戰歷史的想象,雖然年代久遠,即使放在現在看,依然趣味性十足。





影片改編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河北白洋澱的少年英雄為藍本,生動刻畫了八路軍小戰士張嘎子這個人物。

張嘎子的身上帶著抗日英雄和頑皮小孩的雙重屬性,既有頑劣的一面;也帶著嫉惡如仇、深明大義的樸素情感。



同時,電影對於抗日戰爭的認真還原,也符合那個時代電影的嚴謹性。

因此《小兵張嘎》才能成為傳世經典,作為60年代抗日電影的代表性作品,至今仍然影響著每一代人。



第5名:《大捷》

1995年丨豆瓣8.5分

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大捷》,片名雖然簡單,故事卻不簡單。

影片由吳天戈執導,改編自周梅森所著的同名歷史小說,講述在一個叫卸甲甸的小城裡,一支由農民組成的雜牌軍,在馬鞍山防線上的下崗子村前沿陣地,對抗日軍2萬精銳的故事。








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真還原二戰時期日軍的常規打法。

就是先以步兵小分隊沖鋒陷陣,摸清對手方位,再用大炮轟炸。如此累次三番步兵沖鋒+炮火轟炸反復折騰,直到拿下陣地為止。



留意美國人拍的《血戰鋼鋸嶺》,當年美軍在沖繩島上也是沿用這種打法。

雖然如此作戰消耗巨大,卻能有效起到精准打擊的作用。

而與日軍相比,當年的國軍從總體策略到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後勤補給等各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距。



《大捷》正是通過認真還原這段歷史,讓我們看到14年抗戰的艱辛和不易。

對比現在熒幕上滿屏的“手撕鬼子”,這種還原真實的抗戰大片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第4名:《三毛從軍記》

1992年丨豆瓣8.6分

《三毛從軍記》是漫畫家張樂平於1946年在《申報》上連載的長篇連環畫,1992年張建亞導演決定將其搬上大銀幕。

繼1949年的《三毛流浪記》之後,這是新中國首部彩色的“三毛”題材電影,因此引起廣泛關注。



影片由魏宗萬、賈林、孫飛虎等主演,講述抗戰時期的三毛為了打擊日寇,給自己起名“丘武穆”,並積極參軍,跟隨部隊走進抗戰前線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背景其實是淞滬戰役,用黑白紀錄片和卡通段落拼接的方式,把抗戰歷史和搞笑故事融合到了一起。



《三毛從軍記》於1992年10月上映,在那個內地電影全面萎縮的年代,依然得到內地觀眾的肯定,豆瓣評分高達8.6分。

時至今日,隨著觀眾觀影水平的提升,再看這部影片,已經不再將它簡單定義為一部兒童電影。



片中對戰爭戲謔的前衛表現手法,尺度之大、台詞的講究、細節隱喻之多,都讓人深深著迷。





第3名:《南京照相館》


2025年丨豆瓣8.7分

80後導演申奧市場嗅覺特別靈敏,兩年前的《孤注一擲》就曾創造38.49億的票房佳績。



今年的《南京照相館》上映前其實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做宣傳,但上映後口碑極佳,從而引發觀影狂潮,媒體預測票房有望超過30億。



影片的故事取材於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留下的真實罪證影像。





講述南京吉祥照相館中一群老百姓為了保存能證明日軍屠城的罪證照片,與日軍斗智斗勇,並付出寶貴生命的故事。



電影也從側面反映出戰爭對於中國平民帶來的巨大傷害,片中還原歷史瞬間的大量鏡頭,都能從那些保存至今的歷史照片中找到對應。

因此影片上映後引起內地觀眾的強烈共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這就是最好的愛國教育片。

第2名:《血戰台兒莊》

1986年丨豆瓣8.8分



這是咱新中國首部以國軍抗戰為題材的內地抗戰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影片由楊光遠和翟俊傑導演兩位導演執導,改編自國民黨愛國將領李宗仁當年指揮國軍取得台兒莊大捷的歷史事跡,於1986年上映。



這場戰役國軍投入兵力約29萬,日軍則投入約5萬兵力。

最終國軍以傷亡5萬余人的代價,殲滅日軍2萬余人,並取得了徐州會戰的勝利,一舉粉碎了日軍妄圖打通津浦線的陰險圖謀。



影片投入巨大,認真還原台兒莊戰役歷史原貌,並作為首部由內地電影公司拍攝的,以國軍為正面形象塑造的抗戰電影,對促進兩岸關系起到極其重要的意義。



後來《血戰台兒莊》經由台灣某社駐香港負責人謝忠侯先生帶到台灣,讓宋美齡、蔣經國等國民黨領導人都觀看了影片。

蔣經國因為片中傳達的態度,認為大陸對國民黨政府的態度已經有所改觀,因此決定作出積極回應。





其後台灣當局就同意開放與大陸的交通往來,讓那些在內戰時期隨國民黨去到台灣的國軍部隊老兵得以回大陸探親。

海峽兩岸的互動往來,也從此揭開了序幕。



第1名:《賽德克巴萊》

2012年丨豆瓣8.8分

其實拍抗戰大片並不需要巨大的投入,“花小錢”也能“辦大事”。

比如2011年台灣60後導演魏德聖編導的抗戰大片《賽德克·巴萊》,實際投資7億新台幣(2300萬美元),在當時也是“巨資”,但與8000萬美金的《東極島》相比就“小巫見大巫”了。



即使只有7億新台幣,魏德聖當時也是籌措了很久才攢夠了這筆錢。

為了把台灣歷史上最殘酷血腥的“霧社事件”搬上銀幕,魏德聖把全部身家都投了進去。

然而拍攝過程仍一度陷入資金短缺的窘境,幸有周傑倫慷慨解囊,豪借4000萬台幣幫忙,才讓劇組渡過難關。



在1930年,台灣日月潭的賽德克族人因與日本侵略者長久積累下來的仇恨而引發“霧社事件”報復行動,終於引發軍事沖突。

為了認真還原這段表現台灣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魏德聖將影片拆分成《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部,合共片長長達276分鍾。





有別於許多二戰題材電影容易陷入戰勝國一方的戰爭史觀,《賽德克·巴萊》試圖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

片中不僅表現賽德克族人的原始狀態和野蠻習俗,也將視角放在野蠻與文明兩種社會形態的碰撞與沖突之上,同時反思台灣人中存在的戀日情結。



由於台灣電影不會受到來自外界的限制,能夠更深刻表達反戰主題,《賽德克·巴萊》呈現的質感也相當優秀,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因此皮哥會將《賽德克·巴萊》放在抗日影片10佳的第一位,作為台灣人拍的抗戰片,實在難能可貴。



以上就是皮哥心目中最好的10部抗戰電影,為了照顧年輕網友,選擇的電影大多都是年代比較接近現在的作品。

其實像《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這些影片,以及富大龍主演的《紫日》,也曾經影響了無數人,雖沒上榜,也同樣非常優秀。



不知道上面列舉的這些,是否有網友們喜歡的作品?而網友們喜愛的抗戰作品又有哪些?歡迎大家積極留言,暢所欲言!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