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考签约制蔓延,谁在提前制造教育焦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而这,也可能是这种中考签约制的缩影。


有的孩子本来中考分数是能上高中重点班的,因为没有签约只能去普通班。而学校资源过度偏向重点班,普通班孩子就变得“无人在意”。这种极度焦虑之下,也难怪各家长绞尽脑汁、忙前跑后。孩子为了博个好成绩拼命学习,而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也被迫“跑校”。

这显然是一种畸形怪象。


今年就有传闻,深圳市教育部门火速叫停了签约乱象,之前已经签约的协议也统统作废不算数,录取与否,按中考成绩来,让中考录取回到原有的公平、理性轨道上。

03

当然,学校之所以争相加入这场“签约游戏”,一个很大原因是想通过提前争夺尖子生的方式来保障清北率和985、211率。重点班划成ABCD几等,A班目标可能是清北复交,B班目标可能是985,C班目标则可能是211。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它们想让自己的升学率尤其是名校率好看。数据好看了,能够吸引更多尖子生与之“签约”,构成了某种循环。

而到了高考填志愿环节,这些学校又会想法设法让学生填报清北,哪怕分数只刚够清北的冷门专业,学校还是想让学生报清北而非其他学校更好的专业。同理,考生分数能勉强够上985名校的,哪怕是土木工程之类的“天坑专业”,学校也会劝导学生填报。

从中考志愿到高考志愿,构成了“唯名校论”的一个完美闭环。


此前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抓状元》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身为清华学生、招生组志愿者,和北大争夺某省状元的故事。在文章叙述中,两所顶尖高校彼此间剑拔弩张、你来我往。

作者在毕业后回顾自己当招生志愿者的生涯时,也觉得荒唐和可笑。她写到:

招生组不得不存在,不只因为考生们需要信息和指引,也不只因为两校间的博弈,更因为考生们已经消失殆尽的想象力。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蓝图用那么多年搭起了一座没人能看见终点的螺旋阶梯,为了能够日复一日在阶梯上前进。所有人被告知,他们需要想象生活是轨道,轨道后面是旷野,那里有无穷无尽的可能。但近距离地审视过生活后,不得不面对一个残忍的结论:理想的生活不是眼前的每一种生活。生活没有蓝图。


04

不久前有某重高班主任因为学生没有报考清北,而是报考了复交的热门专业,在微信群中对学生进行怒斥,并一怒之下解散微信群。而另一所重高在发布“高考喜报”时,明确写着“在多名高分考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三名同学被北大录取。”对学生拒报清北的不满溢于纸上。

当然,清北复交等名校同样存在着对高分考生的争夺与签约。上述文章作者写到,在自己当年作为高分生确定签约后,需要在招生组成员的监督下填报志愿。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也成为了“招生组成员”。

犹记得小时候,我们当地重高、也是我后来的高中母校出了省文科状元,当时全城轰动,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祝贺。我甚至到现在还记得那位状元的名字,但如今我在网络搜索他的现状,显示查无此人。显然,他并没有像我们当年想象的那样,出人头地,甚至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我们学校也曾来过清北的招生老师,不过只有学校的前几名才有资格入内听讲,我自然被排除在外。我只听过一场大连理工大学的宣讲,但也没有报考那所学校。

我突然想起中考前的那个学期,那似乎是我中学生涯最放松的时光,因为成绩足够进重高重点班,放学后我会和同学玩半个小时的《实况足球》游戏。我喜欢用英格兰队的鲁尼远射,现在英格兰队的远射好手变成了赖斯。那时没有什么中考签约制,我总爱操纵鲁尼来到禁区边缘,内切后随意按下射门键,谁也不知道足球会直挂死角,还是飞向远方。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