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印度: 整個亞洲都不黑,印度人的黑色基因是從哪來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翻開亞洲地圖,從東方的中國日本東南亞泰國越南,普遍呈現黃色至淺棕的膚色基調。


然而,當視線轉向南亞次大陸時,一個顯著差異躍入眼簾——印度人的膚色呈現出從淺棕到深黑的豐富光譜,尤其在南部地區黝黑特征更為常見。

這一現象常讓人產生誤解:印度人是否屬於黑種人?答案遠非如此簡單。現代人類學早已摒棄了"非黑即白"的粗糙分類,印度人種構成呈現出高度混雜的特征。


一、基石:南亞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的深色基因庫

印度次大陸最古老的膚色密碼,深藏在南部達羅毗荼人的血脈中。他們是南亞最早的定居者之一,基因研究顯示其Y染色體單倍群以H、L、R2等古老類型為主,與中亞、西亞人群存在顯著差異。



考古證據指向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公元前2600-1900年)正是達羅毗荼先民所建,出土的"祭司王"雕像已清晰刻畫出深膚色、厚嘴唇的典型特征。

直至今日,構成印度人口25%的達羅毗荼語系人群(如泰米爾人、泰盧固人),仍是深膚色的重要承載群體,南部喀拉拉邦居民平均膚色色階比北部旁遮普邦深3-4級(《印度人類學調查》數據)。

二、分水嶺:雅利安遷入與南北膚色鴻溝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從中亞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遺傳學家通過比對古DNA發現,這些游牧民族攜帶高頻的R1a單倍群(現代北印度人達40%以上),其膚色相關基因MC1R變異與歐洲人類似。


雅利安人並未完全取代原住民,而是與深膚色的本地居民大規模混血。這導致北部居民膚色明顯變淺,而南部因雅利安基因滲入較少,維持了更深的膚色基調。

2013年《自然》雜志發表的全基因組研究揭示:北印度人平均攜帶39%的"西歐亞相關"(雅利安)血統,而南印度人僅18%。這種基因差異在種姓制度中形成殘酷對應——膚色較淺的高種姓群體雅利安血統比例可達70%,而低種姓群體保留更多達羅毗荼基因(Reich et al., 2009)。

三、非洲印記:奴隸貿易的基因漣漪

印度膚色拼圖的第三塊碎片來自非洲。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商人經印度洋將東非黑人(班圖人)作為奴隸輸入印度,史稱"西迪人"(Siddi)。葡萄牙殖民者16世紀占據果阿後,更系統地引入非洲勞動力。


史載1634年果阿的非洲奴隸達4萬人,占該地人口1/4(葡萄牙殖民檔案)。

雖然現代印度非洲裔僅約6萬人,但基因檢測顯示:西迪群體中非洲血統占比超70%(Narang et al., 2011),其Y染色體E1b1a單倍群與西非族群高度同源。這些基因如墨滴入水,在馬拉巴爾海岸等地區持續擴散。

四、遠古回響:矮黑人的基因孤島

印度洋的翡翠鏈——安達曼群島上,生活著人類學的"活化石":尼格利陀人。其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0厘米,皮膚黝黑如炭。

2003年《當代生物學》研究指出:安達曼原住民與非洲人分離時間約5.5萬年前,獨立演化形成獨特體征。盡管印度本土的矮黑人基因痕跡因雅利安人南下而稀釋,但安達曼Jarawa族群的線粒體單倍群M31a,仍在南印度部分部落中檢測到殘留(《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2016)。

這些"基因化石"證明:更新世時期確有深膚色小體型人群廣泛棲息於南亞叢林。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7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