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文學IP改編影視劇不能只為流量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蘇妮娜


上半年,觀眾盛情期待的幾部大IP、大制作影視劇紛紛遭遇滑鐵盧,形成一種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的落差。筆者認為,熱門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除了以流量博票房或收視率外,還有文字轉化為影像的即視感和人物、細節刻畫的視覺享受,應該寬容對待。筆者以《長安的荔枝》為例,淺談幾點看法。


其一,從受眾來看,馬伯庸的“粉絲”對比追劇觀眾,二者的重合度有多高?可以說,馬伯庸是受讀者青睞的年輕作家之一,但其“粉絲”中有多少是習慣於追長劇的觀眾呢?在跨媒體的改編中,讀者“粉絲”與影視劇觀眾的感受決定了二者的數字未必是相加,搞不好是相減。在一個媒介融合時代,改編文學作品不難,難的是需要考慮用什麼配方把不同接受方式的受眾取向統一起來,結果用加法呈遞增式計算。

其二,小說《長安的荔枝》有7萬字,寫了11天。對作者來說,這屬於極為酣暢快速的創作。對讀者來說,讀起來也就幾小時或幾天,也是酣暢快意之事。但電視劇用了35集來呈現,即便是精細刻畫也難免拖拉冗長,少了酣暢淋漓之感,有觀眾喊出“看來送荔枝這事也不是很急”這樣的話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從內容上看,劇集將小說中小吏的“官場”置換成了“打工人”的職場,窄化了原文的主旨。原文說得很清晰——“上有所好,下必操勞折損塗炭”,這是對封建社會官場的鞭笞,而劇集改變了這一主旨,顯然是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反而弄巧成拙。

總之,從媒介遷移、豐富內容、主旨討巧等方面來看,劇集《長安的荔枝》做了多方面的改編嘗試,改編的效果雖然不及預期,但收視率也算不錯。而且,筆者注意到,馬伯庸作品改編持續升溫中,有後來者居上趨勢。我們期待文學作品影視化這一課題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期待能看到比文學作品更優秀的改編劇。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