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生还》导演高群书:我不愿拿抗联题材去割韭菜,良心过不去 |专访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高群书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东京审判》上映于2006年,当时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国际审判有70年没有大众影像产出。在前期准备时,高群书跑了很多图书馆都没有收获。直到他的一位助理从自己的母校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才让电影有了拍摄的依托。


这种缺失并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遗憾,更意味着社会公众与历史之间的隔阂。《东京审判》的上映,也完成了对历史影像的一次填补。

而近二十年后,高群书再次执导了一部具备打捞历史意义的电影《生还》,这部电影关注的对象是在如今的抗战叙述中几乎被遗忘的队伍——东北抗日联军,描述了抗战后期三万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仅余七百生还者的真实历史。

在电影上映前,抗联对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它的存在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系统化的影像记忆,难以与个体情感发生连接。

高群书试图打破这种隔阂。电影取材于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12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展开抗联的残酷现实。在影片中,抗联的队伍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构成:有像李童一样十二岁便参军的少女,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更有曾经的“山大王”。他们聚集在林海雪原之中,面对的是如幽灵般具备压迫感的日军。



图源:片方


《生还》讲述了抗联的“悲壮牺牲”,也展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支点作用。这支近乎被遗忘的队伍,对抗日乃至解放战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联的生还者突围后渡江来到苏联,日后参与了苏军对在东北日本关东军的进攻,又在解放战争时期为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站稳脚跟立下了巨大功劳。

打捞被主流话语遗忘的抗联历史,让这部电影具备了更多电影文本之外的意义。这和高群书对历史的长期关注有关,他告诉界面文娱,“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

为了更客观地还原这段历史,高群书在拍摄时采用了近乎纪实的手法,启用了去明星化的阵容,回归一种更加质朴的拍摄方式。他选择了远离流量,但更接近历史的方法,“如果要这个电影作为纯粹的商业项目,用电影手段,叙事手段,包括流量明星,观众只是看一个电影。”


作为故事的原型,晚年李敏沉浸在对这些逝去战友的回忆中,并且呼吁将历史书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2017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全国中小学课本中的“八年抗战”说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而李敏则于第二年去世。高群书感叹,“(她)这一生最后画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句号。”

作为深耕国内影视行业多年的导演,高群书说自己现在就拍两类电影,挣钱的电影,或者虽然不挣钱但让被忽略的历史被打捞留存的电影,“到这个岁数,我们想怎么能留下点东西给这个世界。”

01 打捞抗联史

界面文娱:什么时候开始有拍《生还》故事的想法的?为什么选择用《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1924—1949)》来作为故事的蓝本?

高群书:十年前就有了。这部电影是为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拍的,当时电影局想做抗联题材,我一直对此感兴趣,但具体题材选择了很长时间。英烈题材有人拍过,凌子风1949年就拍过八女投江,杨靖宇、赵一曼也各有两部作品。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56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2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