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太空摄影


导演在三位宇航员出发前,拥有一次时长只有2小时的沟通机会。导演既要教会宇航员如何使用摄影机,又要教会他们如何像电影人一样去拍摄有意境的画面。

这是导演与“摄影师们”的唯一一次见面,自此,双方的联系就只能通过地控中心。


团队通过邮件,将拍摄的要求、灵感、计划发给宇航员。运到空间站的储存卡共40张,每张1TB的内存,但1TB容量仅能录制十余分钟画面,所以导演也会叮嘱摄影师“精打细算”,每场戏限时开机,重要镜头按卡分配,拍摄一旦开始就必须精准执行,容不得反复尝试。

这大概是电影业里最神奇的剧组:导演在地球上,摄影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人造卫星空间站上,沟通机会有限、摄影机的内存也有限。导演自己还调侃:“我是唯一一个要通过电视新闻看我的剧组什么时候工作的一个导演。”

其实,导演也害怕繁重的科研任务挤压宇航员的拍摄时间,最终难以积累足够的素材。这份忐忑,直到春节时他在新闻画面中认出舱壁上的摄影机才得以平息。导演知道,《窗外是蓝星》的拍摄已经开始了。



当艺术的想象力在太空展开


当然,这部电影并非只是一部8K画质的个人化影像日记,它背后带有明显的“国家叙事”的影子。

理解它并非难事,它符合影片诞生的背景。《窗外是蓝星》不仅是电影,更是国家航天成就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将宇航员送上宇宙的国家有几个?建造空间站的国家又有几个呢?

这部电影的背后,是航天工业的沉重基石:大推力火箭的可靠性、生命保障系统的完善,以及安全返回的可行性。只有当这些近乎“不可能”的难题被逐一破解,艺术的想象力才得以在太空展开。就像远古人类,先要填饱肚子、搭起庇护所,才有心情在岩壁上画下第一道线条。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平安返回

在微观经验与宏大叙事之间,影片找到了平衡:既承担了以个体为尺度的情感表述,也是一次毫不客气的技术能力展示。

在某种程度上,《窗外是蓝星》更像是个新起点。

它让中国电影在技术与视野上迈出了一步,让观众在影院里第一次直面宇宙的真实。它的价值,未必体现在票房数字上,而是在于未来某一天,更多人习惯了太空的影像时,我们会回想起它:原来,那是第一部让我们从太空看见地球的真实电影,那是中国电影的首次太空实拍。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