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行走阿爾巴尼亞,歐洲能窮成什麼樣子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人生第一次被拒絕入境


“把車停到一邊,找到再叫我。”

那個腰上別著一把手槍的男人朝我們右邊指了指。


我們被攔在了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之間的邊防檢查站。剛剛在阿爾巴尼亞出境的時候,檢查站的女士就跟我們說:我可以讓你們過去,但你們在那邊會遇到麻煩。

把車停到一邊,又找了十分鍾,還是沒找到。灰溜溜回到阿爾巴尼亞,檢查站女士說:I told you。

我們開的是一輛比利時的車,之前幾年一直都在申根境內自由通行,這次是它第一次離開申根區,以至於我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那該死的機動車登記證去哪兒了。

車裡已經翻了個底朝天,我們甚至還請了比利時的鄰居去家裡也翻了一遍,依舊沒有找到那份不願意露面的證明。他們也不接受電子版,只有原件可以證明這輛車是我們的,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更不是走私的。

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申根區意味著什麼。

之前那麼多年,在申根境內乘坐飛機或火車、自駕甚至步行跨越邊境都是常事,跨國購物也是邊境居民的日常。整個申根區就如同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只要在申根境內,人和物都可以自由通行。國境仿佛不存在,好多村落都佇立在國境線上,甚至有的房子也被國境線一分為二,卻對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



阿爾巴尼亞的公車上,還有售票員在賣古早車票

只有出入申根邊境,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出入境”。

我們這次旅行原本計劃從希臘出發,沿巴爾幹半島西海岸的幾個國家一路北上回比利時。結果剛離開希臘,就被堵在了北馬其頓門口。

那就先在阿爾巴尼亞待幾天想想對策吧。

北馬其頓,歐洲的“韓國棒子”

阿爾巴尼亞並不是申根國,卻讓我們入境了。這個在2014年就已成為歐盟候選國的前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逐步適應歐盟體系的進程中。

今天的原計劃是留宿北馬其頓的奧赫裡德,這座城市以歐洲最古老的湖泊命名,城市與湖泊共同被登記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此刻我們卻站在了奧赫裡德湖另一側的波格拉德茨,一邊欣賞令人心醉的雨後晚霞,一邊朝對岸的北馬比個中指:你這個連國名都決定不了的破國家,誰愛去誰去吧。







阿爾巴尼亞一側的奧赫裡德湖

公元前四世紀曾統治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王國,如今早已四分五裂。北馬其頓獨立時原想命名為“馬其頓共和國”,卻遭到了希臘等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因為“馬其頓”是一個大家共享的地理和文化遺產,希臘至今還有三個大區在使用馬其頓的名字:西馬其頓大區、中馬其頓大區、東馬其頓和色雷斯大區。

只剩下了一個“北”給這個1991年新成立的國家。北馬其頓共和國,和希臘的三個大區放在一起,是不是還挺憋屈的感覺?

北馬在鄰國之間的口碑也不太好,感覺有點像個歐洲版本的“韓國”。一路上遇到的阿爾巴尼亞人都認為他們太粗魯、不近人情;保加利亞朋友則說:“我們認為他們的語言就是一種保加利亞語的方言,但他們堅稱是一門獨立的語言。”

頓了頓她又補充道:他們甚至認為月亮也是他們的。

(聲明:以上觀點僅為轉述,不代表作者看法,更不代表客觀事實)

阿爾巴尼亞初印象

既來之則安之,阿爾巴尼亞本就在計劃之中,那就好好看看這個歐洲著名窮國吧。

波格拉德茨是科爾察州的一個小城,由於毗鄰奧赫裡德湖,旅游業還不錯。我們臨時在湖邊定了一個酒店,房間很大,設施很好,風景優美,價格還不貴。門口的湖濱大道是這座城市唯一算得上美麗的地方。離開這條街,貧窮無處不在。



波格拉德茨



剛看到這種在爛尾樓裡拉個簾子就能住的家庭還挺驚訝,後來發現首都也不少

從希臘過來的一路上,已經對這個國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南部景觀看起來有點像幾十年前的中國西北,土地頗為貧瘠,家家戶戶院子裡都種滿了葡萄,偶爾會路過羊群和騎著驢車的農民,拖拉機在這裡都算是大件資產。有很多小商店和路邊小販,賣的都是當地出產的那幾樣農產品:蘋果、葡萄、辣椒、茄子、番茄……種類不多,極其便宜且美味。但除此以外的物品多為進口,超市物價與西歐無異。







阿爾巴尼亞南部鄉村

在一個全是老年人的活動中心,我們遇到了一位48歲的中年男人扎菲爾,他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喝一杯。由於之前在德國和希臘打過工,他德語很好,英語也不錯,現在失業中。從他這裡我們了解到,阿爾巴尼亞失業率很高,薪資也很低,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國打工了,難怪我們一路上見到的多為老人和小孩。







奧赫裡德湖邊一個活動空間,全是玩多米諾骨牌和國際象棋的老年男性,他們很多人以前都曾出國打過工,所以都會幾句外語,最後這位老爺爺還邀請我坐在旁邊觀摩了一會兒

我們問了一個一路上都很好奇的問題:為什麼這裡的女性穿著與其他地方無異,看起來沒有特別宗教化,但咖啡廳、酒吧餐廳坐著的都是男人,一個女人都沒有?

扎菲爾笑了笑:“我們這兒的女人都在家幹活兒呢。”

阿爾巴尼亞的穆斯林占了人口的一半,雖然不像中東國家那麼保守,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清涼的女性,但女性地位還是不太高。後來在首都地拉那,我們終於見到了女士們坐在咖啡廳享受閒暇時光的景象。





扎菲爾請我們喝的當地啤酒和紅酒,啤酒和中國的差不多,紅酒不咋地。

扎菲爾說老婆在家做飯等他回去,堅持為酒買了單,卻拒絕了我們的晚餐邀請。等到又一輪酒喝完,我們再次邀請他一起晚餐時,他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整夜我們詢問了他好幾次要不要邀請夫人過來一起用餐、要不要跟他夫人報備一下自己不回去吃飯,他都大手一揮拒絕了:“不用,她知道的,我經常在外面喝酒到深夜。”

隨後又說道:“雖然她很討厭我這樣。”





極其美味的奧赫裡德湖魚和當地餡餅

建築師天堂地拉那

地拉那(Tirana)是我目前見過最窮的首都。

我們租住的AirBnb在離市中心2公裡的一座高級公寓裡,一百多平的房子按照最流行的北歐風裝修,所有物品質量都很好。房東女士安排了丈夫和兒子來迎接我們,12歲的男孩,英文流利得仿佛母語,接人待物與成年人無異。看得出是個家境優越、教育良好的孩子。

但就在公寓四周,遍布著地拉那最常見的那種破敗居民樓,有的房子你甚至看不出是年久失修還是從來沒有完工過,但並不妨礙裡面有人居住。在後來的兩天裡,我們還將見到無數貧民樓與豪宅毗鄰的景象。








這座城市似乎並沒有富人區和貧民區的概念,一切都如同他們的宗教、文化、交通一樣混亂卻又和諧地並存著。我尤為喜歡傍晚時分,教堂的鍾聲和清真寺的吟唱在城市裡交相呼應,仿佛一場漫長宗教對話的歷史回響。



清真寺下面就是餐廳,後面就是巨型酒吧街,阿爾巴尼亞的穆斯林很世俗化



大量小商販,賣的無非就是那幾樣本地農產品



到處都是廉價商品





一元店

如果說整個阿爾巴尼亞除了貧窮和農業以外都沒什麼好看的,那地拉那的建築絕對是這個國家最耀眼的明珠。

和其他歷史厚重的歐洲城市不同,地拉那沒有多少值得被保留的宏偉建築,這反而給了當今建築師們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漫步,你將發現一棟又一棟極有創意的建築拔地而起,與周圍那些破破爛爛的磚房一起,形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景觀。





著名建築事務所MVRDV改造的“地拉那金字塔”,以前是紀念前任統治者霍查的博物館,現在是文化中心,也是俯瞰全城的最佳位置(上圖為網圖)










集合體育館、酒店、商場的大型建築Arena Center,繞行一圈令人歎為觀止,每一扇窗戶上都有滿滿的細節(第一張圖為網圖)





毗鄰Arena Center的未來垂直森林,完全契合當下國際社會流行趨勢





將阿爾巴尼亞地圖像素化並建造出來,是阿爾巴尼亞民族自豪的體現

知名建築媒體Dezeen在報道中說:“所有最傑出的建築師都剛剛開始在那裡建造或批准項目,現在很難找到一個不在地拉那或阿爾巴尼亞工作的建築師。”





超喜歡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美麗圖案和窗戶

建築體現了一個地方的身份認同和社會心理,也是我個人在旅行中非常喜歡觀察的對象。在地拉那,你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正在經歷大規模的重建與現代化,且還處在毫無章法、沒有規范的起步時期,這使得各大建築事務所可以在這裡施展在其他國家難以實現的建築夢想。許多建築融入了阿爾巴尼亞文化符號與民族認同,卻又與當下世界流行的藝術、美學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接軌,形成了帶有阿爾巴尼亞印記的建築奇觀。







最超現實的莫過於這棟還在建造中的斯坎德培大樓,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半身像為原型。你想住在哪一樓?鼻子眼睛還是嘴巴?

另一個有趣的城市觀察來自修女特蕾莎。她出生於今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的一戶阿爾巴尼亞家庭,但她出生時北馬其頓還未成立,也從未來過阿爾巴尼亞,後來入了印度籍。在她逝後,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卻展開了一場“特蕾莎修女搶奪戰”,爭相以她的名義命名地點。在地拉那,不僅機場以她的名字命名,還有一個廣場也用了她的名字。





這海報甚至都沒有掛好

好玩的是,如果對比特蕾莎修女和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所獲得的待遇,將明顯發現阿爾巴尼亞對於特蕾莎修女是否屬於阿爾巴尼亞一事頗為心虛。斯坎德培不僅擁有一大片廣場及廣場的宏偉塑像,更有一棟以他的形象塑造的大樓正拔地而起。而特蕾莎廣場上除了一些輕易可被替換的橫幅海報,找不到任何與特蕾莎修女相關的東西,仿佛這個國家雖然以特蕾莎修女的阿爾巴尼亞身份自豪,卻也隨時准備好了解除與她之間的關聯。



地拉拿滿是地堡,其改造項目DUNK'ART也非常有趣



感覺這座城市大部分地下都是空的,建地鐵還挺方便的



阿爾巴尼亞的“76號”,這個國家如今把自己曾經的社會主義經歷當作景觀在販賣

何其幸運,生在強大富裕的國度

早出晚歸的幾天裡,我注意到附近街區的面包房和小商店一直在營業,半夜回來可以買東西,清晨六點也可以買東西。路邊也和鄉村地區一樣,經常有農民和商販在地上擺個很小的攤,賣一些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和不知道哪裡來的廉價商品。我們在各個場所遇到的本地服務人員,都十分熱情友好,且大多掌握了英語、德語、希臘語等外語。由於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咖啡館裡永遠坐著無所事事的中年男人(阿爾巴尼亞的咖啡便宜又好喝),我在公共場所遇到過一些隨機游蕩、試圖搭訕的人,但並沒有令人感到不適,也並不想向我售賣什麼,感覺只是不想在家呆著,所以每天都在外面晃蕩看看能不能尋找到什麼機會。





阿爾巴尼亞的咖啡和熱巧克力是我們此行遇到最便宜也最美味的,從未踩過雷



阿爾巴尼亞音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在一家傳統餐廳吃飯,有樂隊現場表演,隔壁桌的馬耳他女孩即興為我們跳了一只熱情洋溢的舞蹈,氛圍實在是太好了

這裡的人民毫無疑問非常勤勞,讓我想起三十年前的中國。我們經歷過同樣的貧窮和混亂時期,幸運的是我們走了出來。投胎的確是個技術活兒,生在一個強大富裕的國度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在西歐人民一周工作40小時還嫌多、卻可以在東南歐悠閒度假的時候,這裡的人民哪怕一周七天都在不停歇地工作,也依然深陷在貧窮的泥沼中。

帶著復雜的心情,我們離開了這個貧窮的國度,避開無法入境的國家,繞了一大圈繼續此次的巴爾幹之旅。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