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人形機器人要 "上崗" 了? 還得邁過三道坎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久前在北京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曾掀起一場科技熱潮。16國280支隊伍攜500余台人形機器人同場競技,26個賽項、487場比拼中,人形機器人秀出歌舞走秀、跑步跳操、酒店迎賓、醫藥分揀等多項技能。其亮眼表現引發社會各界聚焦追問:這些人形機器人到底什麼時候能真正上崗?距離產業化應用還要多久?


記者采訪發現,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需在技術、成本、場景這三個關鍵要素中尋找交叉平衡點:技術突破驅動硬件成本下探,進而拓展應用場景邊界,而真實場景中獲取的優質數據又能反哺技術迭代,形成正向循環。業內預測,今年底至明年初,個別垂類場景將迎來機器人“上崗”實景。但大規模產業化仍需跨越“三道門檻”:運動控制等技術可靠性待提升、硬件與算力開發成本居高不下、剛需場景閉環尚未形成。

門檻一:核心技術可靠性待突破


從“機械木偶”到“仿生行者”,需海量數據與持續訓練

從“機械木偶”到“仿生行者”,人形機器人正經歷從基礎運動到復雜作業的跨越。短短三年,其功能已從能簡單裝配、行走,進化到跑、跳、下腰,甚至能完成撿零件、盤庫房、打螺絲等高難度任務。然而,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仍未成熟,成為產業化的最大阻礙。



“相比AI大模型,具身智能產業演進沒有那麼快,追問產業化落地為時尚早。”數字華夏聯合創始人戴鵬直言,運動控制、續航能力及通信穩定性等關鍵技術,其可靠性與安全性仍需結合實際場景訓練提升。

今年5月,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標准》發布,構建“四維五級”評價模型。其中,“四維”指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表現和協作交互四大核心能力維度;“五級”則對應L1至L5五個智能化等級,等級越高,智能化水平越強。

天創機器人董事長劉爽表示,目前業內多數企業仍處於L1—L2階段,少數研發實力強大的頭部企業基於通用AI技術支持,有條件地探索L2到L3的進化。

“人形機器人發展目標高遠,但產業技術和場景應用需要時間打磨推進。”魔法原子創始人吳長征直言,在工業場景作業,人形機器人的成熟度和穩定性已經有極大提升,但成功率未達100%,“頭部企業正搶時間解決這個問題,預估至少需百萬級數據喂養。”

“容錯是非常重要的。”優理奇創始人楊豐瑜表示,具身智能是基於大規模、多模態的模型制造出來的,弱點是系統抵抗故障和幹擾的能力不夠強。在多樣性遠程控制的環境裡,機器人的成功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大眾需要包容錯誤的發生。“非結構化環境需遠程操控閉環,如同自動駕駛的安全員。”

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表示,要在行業有效落地,核心在於構建“本體—數據—模型—場景”相互驅動的飛輪迭代邏輯:優質本體產生高質量數據,海量高質量數據支撐算法持續突破,算法結合場景試錯後,又為本體優化、數據采集方向、算法迭代提供新指引。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年底到明年,部分垂類場景中,頭部企業運動控制可靠性能達到工業基准線,但感知泛化性決定了機器人“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一關鍵技術仍需3—5年攻堅。

門檻二:硬件與算力開發成本較高

國產供應鏈吹響降本“沖鋒號”,量產拐點仍需突破

“三年前行業論證人形,當時在座22家企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今天人形機器人成為這樣繁榮的產業。”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列舉多項數據,目前僅整機平台已超160家;至2025年7月融資金額超240億元,已超去年全年融資額,市場熱度仍在攀升,“幾乎所有人都已經確信,人形機器人會成未來產業。”

據了解,主打通用市場的優理奇推出了一款人形機器人,面向服務場景,達到L1智能水平,定價16.8萬元。“我們把定價控制在20萬元以內,相比開模,目前硬件成本下降了40%。”楊豐瑜表示,算法模型的開發成本將逐步攤銷在整機產品中。



推動“成本減半”的力量,來自於供應鏈的集體沖鋒。國訊芯微今年8月開啟大規模交付具身智能基座平台,平台分為三級,最高應用於具身智能大模型中高參數量的高速推理,最低報價不到1萬元。“極簡版也能支撐人形機器人實現L1—L2的智能交互能力,滿足基本商用需求。”該企業創始人方婷婷說。


廠商追加訂單,浙江禾川部分旋轉關節執行器等核心部件從試產進入量產,有產品報價比去年同期降了約一半。在蘇州卓譽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去年部分關節模組售價數千元,現在報價僅為去年同期的1/2—1/3。類似情況在南方精工、南京因克斯等企業也得到證實。

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似乎近在眼前。為此,產業內的頭部企業也開始探索新一輪降本增效。在零部件方面,秉持著“底層通用,模塊復用”的邏輯,星動紀元將5款關節模組復用於工業/服務機器人,降低供應鏈復雜度。在數據領域,銀河通用采用仿真生成10億條抓取數據,使真機訓練成本大幅下降。在制造協同上,國家創新中心的7大訓練場互聯互通,積累600萬條真機數據。

硬件成本下行之際,AI訓練成本正在飆升。“必須找到一個方法有效的培訓模型。”智平方科技創始人郭彥東探索了新的訓練算法,高效組織GPU集群、組織數據以及做增量學習,把GPU利用率提到最高。“具身智能的數據量遠大於語言模型,不能只靠自己采集,要回收真實場景數據,並鼓勵開源數據集。最後是通用性,擁有強大的基座模型,定制化成本就會驟降,這是最核心的降本思路。”

顯而易見,在量產拐點真正到來前,人形機器人主機廠仍需在硬件與算法間雙線作戰。

門檻三:剛需場景閉環尚未形成

尋找開鎖密碼,“能動的木偶”要迭代為“會思考的勞工”


眼下,20多家江蘇相關企業推出數十款最新智能人形機器人,從打太極、踢足球到揀貨、搬運、擰螺絲,包括做飯、疊衣、刷馬桶,展示全場景技能。機器人愈發擬人化的背後,是工業、商業乃至全社會對未來科技和效率的極致追求。



高價值的工業場景是頭部主機廠的“必爭之地”。樂聚機器人進入一汽總裝線空箱搬運、海晨物流運輸應用。7月中旬,魔法原子完成工業場景多機協作驗證,“小麥”在追覓科技工廠實踐上下料、搬運等工序,成為國內最早跑通產線應用的團隊之一。

最新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中,將“工業通用操作上下料與轉移搬運”列入第一個潛力場景。

吳長征規劃前進的路徑清晰明確。“明年,魔法原子產品的指令執行成功率將有成倍提升。”吳長征基於魔法原子目前在工廠產線“培訓”的情況預判,單一垂類場景內,最多一年時間,就可以將人形機器人工作效率和成功率穩定到近100%,綜合來看,預計未來3年之內,行業機器人綜合實力將在明年基礎上再次實現指數級的提升,“3—5年左右,將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走進生產線、商超,甚至進入家庭服務。”

短期來看,高危場景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需求最為明確迫切。“2025—2027年就是人形機器人在特種作業場景下的賽跑,活下來的企業才有機會將自己的技術應用到更廣泛的商業服務領域。”劉爽結合人口情況、制造業基礎和老齡化現實進行預測,人形機器人將作為“通用機械勞工”填補偏遠、枯燥工作的勞動力缺口,其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方婷婷表示,要讓人形機器人達到人的效能,實現人力精細化操作,至少還需要2—3年時間,“具體進度要看主機廠的投入。”

中期來看,服務領域中,人形機器人將開啟一場“有溫度的變革”。多家景區、展館等商業場景邀約數字華夏機器人參與活動。“這是0到1的試點,交互重在‘溫度’,關鍵是‘表情’‘人形’‘語音’+的多模態設計,需要契合場景的解決方案。”戴鵬認為,商業和家庭的簡單服務領域有一定容錯率,因此部分場景容易落地,在其具身智能訓練中心,數字華夏自己的人形機器人已上崗提供導覽服務。



長期來看,人形機器人面臨的考驗將是生態圈之爭。今年3月,傅利葉開源全尺寸人形數據集以及全球首個包含采集算法、訓練算法以及數據部署算法的全流程工具鏈。樂聚機器人開放小人形圖紙,本質是復制智能手機的“開發者紅利”。達摩院樂雲平台通過開源的具身智能“三大件”及相關工具,顯著降低了算法與硬件的適配門檻。

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容,魔法原子推出的“千景共創計劃”,已吸引汽車、半導體、3C電子等50余家頭部企業簽約。天創機器人推出的“天選”生態合作伙伴計劃,已簽約超500家機構。

不論是處於L1階段“能動的木偶”,還是邁入L3階段“會思考的勞工”,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價值終究要兌現為經濟價值。隨著產業加速推進新的臨界點——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機械靈巧手擰緊產線上的螺絲,也可能感受到擬人皮膚給予溫暖的擁抱。那麼,人類是否已准備好,為這份擁抱付出相應的代價?
1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