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1名将3文豪9宰 宋朝最牛一届"高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在东京汴梁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也就是宋代的“高考”。这次参加殿试的人员有400人,其中388人中举,仅有12人被黜落,考试通过率达到了惊人的97%!


宋朝若干的文化名人、思想家、政治家,都出于这个考试榜单。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以及“关洛学派”的创始人张载、程颢,皆被“一网打尽”。

据学者统计,这一年的科考,一举替北宋国家储备了9位宰相人才,3位文学大家,另外还出了一位名将。388名中举的考生,后来有261人可以考证到真实姓名。


换句话说,这二百多人都做到了“青史留名”!可想而知,嘉祐二年这批金榜题名的进士,虽然不能说“个个身负绝学”,但是最起码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之辈。

这一批人杰出人才的成功出仕,对北宋政坛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二、三十年。那么,究竟是谁“慧眼识英才”,替北宋朝廷发现了他们,在这一场科考的背后到底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八百年前的科考大八卦。在进入正题前,我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想问一下各位:你们觉得“北宋第一才子”苏轼在这年的科举里得了第几名?

一、大才子苏轼的名次

如果说古代科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那么苏轼到底是状元、榜眼,还是探花呢?我猜很多人会说,苏轼是第二名——榜眼,原因是他们都读过下面这个民间故事。




故事说:苏轼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写了一篇名叫《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考官梅尧臣阅卷的时候看到后“赞不绝口”,于是把它呈给主考欧阳修。

欧阳修也觉得这文章写得很妙,可是他误以为这篇文章是学生曾巩的杰作,为了免得别人说他“偏私”,他只好“忍痛割爱”让,这篇文章屈居第二,于是苏轼就这样错失了当状元的机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因为宋代科考分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欧阳修主持的这一场考试是“省试”,当年的殿试的主考官是宋仁宗,苏轼最后得的是“乙科”(相当于二甲)第五名。

不过由于苏轼在殿试第四场“《春秋》墨义”中得了第一名,最后被提升了一名,排名第四,“赐进士出身”,而他的弟弟苏辙则被选为第五名“同进士出身”。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做“《春秋》墨义”呢?其实宋代的“墨义”相当于如今我们文科考试中的“填空”和“名词解释”,考的是一个人死记硬背的功夫。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宋代第一才子”的苏轼在“省试”的时候考诗赋时“没及格”!北宋初期科考非常严格,当时省考选拔人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非常不近情理的规矩,即“逐场落过”。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