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西贝事件的根源,在于没有谁说得清预制菜是啥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预制菜工厂(图/CFP)


第二,以次充好的食材。

中国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食材通常会切得比较细碎,做熟之后,不易看到原初模样和色质,这给无良商家留下了干坏事的空间。


预制菜被反感的一大领域是学生餐饮。数年前发生过几起家长发现学生食堂里的原材料腐败变质和生芽的案例,经过严厉整治和防范,这种丑闻最近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家长内心怎么想,不得而知。

客观而言,如果商家存心不良,预制菜的制作过程中,食材以次充好有大量机会。食材不新鲜,加大香料的投放力度;食材有腐败,把腐败的部分挖掉用好的部分;保质期快到了,可以修改一下,重新上市……这些问题,谁发现得了?

以次充好的食材的确不会一次性吃死人,除了批评教育道德谴责和罚款,还能怎样?但长久食用,难免不会危及健康,约略等于慢性杀人。但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个介于良心与法律之间,严刑峻法未必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营养性问题。

肉类和其他蔬食制作好之后不及时使用,营养肯定会流失,甚至产生不利于健康的有害物质。这是现代营养学的基本常识。

问题在于,一种预制菜在多少天之内,营养成分流失多少。我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研究,即便有,至少没有公开宣讲,更没有商家主动把营养流失状况标注在包装上。这只能深表遗憾。

不过话说回来,预制菜的出现,本身就是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产物。菜肴不预制,吃一餐饭花的时间,恐怕会成倍增加。在时间成本和营养损失之间,你选择哪一个?

既要又要还要的辩证法,是不存在的,这需要观念的转变。


03

消费者需不需要有知情权?

餐饮业是中国最市场化的行业之一,消费者具有最大的选择权用脚投票。既已如此,消费者是否可以对餐馆的预制菜售卖情况享有知情权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首要问题还是定义不统一。比如按照民间对预制菜的定义,西贝卖的是预制菜;但按照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西贝卖的就不是预制菜。按日本或欧美的定义,它是预制菜;按中国的看法,它不是预制菜。同样一个东西,既是A又不是A,知了这个情,有什么意义?还不照样在舆论场打架斗殴?

其次,既然公众普遍不相信“预制菜”,各方定义也不相同,也就说明,大家说的不是“预制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比如消费欺诈,比如食品安全,等等。治理这些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备,关键是执行,另立新规,无谓消耗有限的司法资源。

再次,鉴于“预制菜”在中国大陆名声不好,就像这一回,罗永浩和西贝老板贾国龙这两个人看上去吵得凶,但是,在“预制菜是坏的”这个问题上,双方很显然达成了高度共识。



图/图虫创意

现在很多餐馆已经在招牌上明示“本店不提供预制菜”之类的信息,这是市场自发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充分的市场竞争会自发净化市场。但问题是,当店家和消费者对何谓预制菜的理解不一致的时候,是否会引发冲突?

毋庸置疑,预制菜引发的争论,主要来自于食品安全引发的焦虑。食品安全无虞,谁还有闲工夫去关注预制菜的问题?而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妖魔化预制菜,根本无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