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精心呵护的健身仪式感 多半是自作多情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你有没有发现,健身房里最勤奋的人,往往也是被忽悠得最惨的。他们一边龇牙咧嘴地感受着肌肉酸痛,一边坚信这就是“练到位了”的标志;他们频繁更换训练动作,美其名曰“迷惑肌肉”;他们练完立刻灌下蛋白粉,仿佛晚一秒就会前功尽弃。


这些行为,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某种行为艺术。我们今天就来拆穿这些皇帝的新衣。

一、肌肉酸痛不等于努力,而是身体在骂你


很多人把延迟性肌肉酸痛当作荣誉勋章,仿佛不痛就是没练好。但这根本是自我安慰的幻觉。

如果你练完痛到走路扶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是新手,第一次虐这块肉;要么你是老手,但太久没练,身体早就忘了怎么应付你这种突然的暴力。这两种情况,都和增肌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只是在提醒你:你用的计划,已经超出了你肌肉的耐受能力。

真正有效的训练,根本不需要靠疼痛来证明。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在动作标准的前提下,不断渐进超负荷——要么重量变大,要么次数变多。做到了,哪怕第二天毫无感觉,你也练到位了。

有些人非要追求酸痛感,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疯狂增加离心阶段的训练量,肌纤维撕裂得够狠,痛感自然来。但这么玩的代价可能是恢复不过来,甚至横纹肌溶解——这不是训练,是自残。

二、肌肉不需要被“迷惑”,它根本没长脑子

“经常换动作,肌肉才不会适应”——这是我听过最拟人化的伪科学。

肌肉没有大脑,不会思考,更不会因为你在练胸日把杠铃卧推换成哑铃飞鸟就感到“迷惑”。它唯一能感知的是张力和容量。你频繁换动作,只会导致一个结果:你永远在适应新动作,永远没法真正高效地刺激目标肌群。

更现实的问题是:你怎么衡量进步?这周杠铃卧推 80 公斤做组,下周换哑铃卧推,你怎么知道该用多重?25公斤?30公斤?还是看感觉?感觉要能信,健身教练早就失业了。


除非某个动作让你疼痛,否则别换。把一个动作练透,比换十个花里胡哨的动作有用得多。



三、没有什么“练线条”的魔法重量

很多人还活在一个童话里:大重量增维度,小重量雕线条。


但真相是:无论重量大小,都只能让肌肉变大。线条不是“练”出来的,是“露”出来的——肌肉量足够大,体脂足够低,线条自然就清晰。

你不可能用 2 公斤的哑铃侧平举“雕刻”出肩部线条,除非你的三角肌已经足够庞大,而且体脂低到能看见肌腱。否则,你再怎么“小重量多次数”,也只会得到一个结实但毫无形态的肩膀。

想要分离度?就去增肌,再去减脂。没有肌肉量做基础,低体脂也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一具解剖学标本。

四、合成代谢窗口不是一扇会自动关闭的窗

训练后必须马上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否则就白练了——这个说法,让多少人在更衣室手抖着冲蛋白粉,仿佛晚喝一口就会肌肉流失。

但所谓“合成代谢窗口”根本不是一扇那么急促的窗。它开放的时间长达 24 到 48 小时。也就是说,只要你一天之内吃够了蛋白质和热量,你的肌肉就有办法长。

你根本不需要活得像个秒表运动员。练完没饭吃?没事。喝不下蛋白粉?别硬灌。肌肉没那么矫情,矫情的是人。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