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日問題不止於雙邊關系,東亞也尚未真正走出二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外國軍隊常年駐扎,何談“國家正常化”?


觀察者網:如果從更大的權力架構去看待19世紀末到20世紀以來亞洲地區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一些意義。戰後美國直接插手日本社會改造,某種程度上日本似乎成了美國的殖民地。現在去看日本傳統右翼的某些觀點,有時候在他們身上能找到“親美”和“反美”的雙重性。

宋念申:是的。最典型的比如石原慎太郎,他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日本可以說“不”》,指的就是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但在中國崛起之後,他反中的那一面超過了反美的一面,借著美國“重返亞太”,他挑起釣魚島“購島”爭議,中日關系再度陷入僵局。


但新一代的日本右翼,某種程度上越來越不像右翼。傳統右翼至少還強調日本的主體性,但現在的右翼越來越甘願當美國政府的仆從。日本社會當然是整體右轉,但帶表演性質的“假”右翼居多。右翼是一種政治立場,而現在日本的政黨政治幾乎是完全去政治化的。



資料圖:石原慎太郎

觀察者網:經歷了戰後80年,作為二戰主要戰敗國的日本德國,其實也一直在追求國家正常化。當下因為俄烏戰爭,國際地緣政治發生重大變化,德國借此轉折徹底實現了正常國家的突破;但日本國家正常化的內外阻礙都很大,即便它借著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來推動自身的“全面正常國家化”,近年來在軍費、武器出口、軍事合作等敏感問題上取得了突破。


可是基於前面的討論,日本在戰後並未真正實現徹底的內部改造,以其目前的國體、國家機制,它所追尋的正常國家帶“刹車”嗎?經過戰後80年發展,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德日追求實現“正常國家”?

宋念申:我覺得所謂“國家正常化”這個說法,更多只是一種話語,一種修辭,一個領土上有外國軍隊常年駐扎的國家,何談“正常化”?所謂“正常”,可能只是依附的另外一種形態,讓它們和美國的利益更深層次地綁定,也就是更加“不正常”。

超越殖民現代性敘事


觀察者網:最後,想從更長的坐標軸來看日本、東亞從前現代走到現代的整段歷史。16世紀末一場東亞地區的戰爭打響——日本侵略朝鮮的壬辰戰爭,被視為是當時日本實權擁有者豐臣秀吉想通過擴張來解決內政而發起的;之後日本開啟德川幕府統治;再接下來,對日本影響至今的事件便是“黑船來航”——某種程度上被視為日本近代的起點,接著是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日本從封建時代走向近代,再到參與帝國主義戰爭的這條線索,它是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外部世界(中國/明清、東北亞/東亞、歐美),以及自己在不同圈層中的地位?

這個問題也涉及到,我們究竟該怎麼評價明治維新?過去國內的觀點給予其肯定,很大原因是站在甲午戰敗、反思中日內部的改良與革命之路,認為明治維新推動國家現代化,但這種評價視角是否合理?同樣日本也在反思和闡述黑船來航到珍珠港事件這條主線,敘事主軸跟我們不同,您怎麼看這種區別?

宋念申:日本怎麼看自己和外部世界,其實是隨著它內外關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當然任何國家都尋求自己在世界中的某種中心性,這個話題沒有時間多展開。不過明治維新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2018年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之際,國內知名學者孫歌老師做過一個音頻節目,她提出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明治維新。過去我們一直把明治維新當作一個成功的范例,但事實上,明治維新的“成功”,直接引導出日本後來走向軍國主義,最終在二戰中被打敗至幾乎滅國,戰後又被美國長期“占領”。雖然冷戰時期由於美國的戰略需求,日本利用朝鮮戰爭重新工業化,後來借著地緣政治變化的戰略空隙,又變成了一個發達國家,但只要日本表現出任何自主性的沖動,就立刻被美國打壓,至今仍然是個“不正常”國家。造成這樣的歷史後果,難道明治維新不需要被重新思考嗎?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