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英國: 作為前英國留子,為什麼我再也不願意回到英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英國畢業已經有將近8年了,時常還能看到當年在曼大一起讀書的同學們,堅持轉發關於英國風景的短視頻,堅持參加上海的校友活動,偶爾會配上一些抒情的感慨,懷念一下在英國Tesco買菜的日子。


雖然我也在英國生活了兩年,每次刷到“一生英倫情”的內容,我都毫無波瀾,共情不了。

回想起2017年,在陰雨綿綿的曼徹斯特,看著宿舍窗外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辦公樓,聽著隔壁Piccadilly火車站呼嘯而過的列車,心裡糾結著,晚飯是點一份昂貴的中餐外賣,還是冒著被大胡子搭訕的風險,去樓下印度人開的咖喱店買份飯?


天哪,我覺得自己過得真是很憋屈,只想快點把書念完,離開英國



❓為什麼許多人畢業多年後,依然在懷念英國

“一生英倫情”產生的原因很簡單:

一年制的英碩,是充滿新鮮感、短暫的歐洲生活體驗卡

沒有工作壓力,被父母供養、衣食無憂的留學生活


回國後“英國留子” “QS前100碩士”不僅是人設,更是有過共同經歷的人劃分層級,尋找同類的標簽

然而,作為一名在此生活兩年的“前留子”,我發現自己始終與這種情懷隔著一層無形的牆。這種疏離感,並非厭惡,而是一種清醒的、基於切身經歷的困惑。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1. “英倫情”的構建與文化霸權


不得不承認,英國向來擅長講故事(storytelling),強大的文化屬性,很容易讓人忽略其真實的社會現狀。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向來社會階層固化,有著歐洲最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之一。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明目張膽,但無形的“玻璃天花板”,精英教育體系,對比現實中街上隨處可見的流浪漢,其實是有強的割裂感。

在《布爾喬亞的萬丈深淵:1919-1939年間英國文化》這本書中提到 ,英國通過文學、藝術、廣播等方式,塑造了一種和諧、穩定、優美的形象,從而刻意掩蓋和調和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經濟危機和戰爭創傷。這本書完美地詮釋了文化敘事(cultural narrative)如何遮蔽社會現實的過程。

所以,我所警惕的,正是這種“英倫情”本身被構建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來看,它並非自然而然生長的情感,而是英國軟實力(Soft Power)精心運作的成果。這種軟實力通過BBC、英國文學、戲劇、音樂、王室禮儀甚至足球文化,向全球輸出一種經過提純和美化的“英國印象”——它往往是古典、優雅、克制且充滿歷史智慧的。

哈利波特,凱特威廉,唐頓莊園。英國強大的文化屬性,屬實放大了外國人對它的美好幻想,讓人忽略那些四處游蕩的醉漢,讓人拋開理性與自身主體性,盲目地去相信:“大家都覺得好,就是真的好”。

英國文化中,又不可避免地帶有其帝國歷史的痕跡。然而,這種印象巧妙地掩蓋了其內核中的 “帝國懷舊” (Nostalgia for Empire)情緒。在許多懷舊敘事中,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被淡化為一種無關痛癢的背景板,或是被包裝成《傲慢與偏見》式的貴族田園詩。但博物館裡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偶爾流露出的對昔日榮光的眷戀,都讓這種“英倫情”對我而言,帶有一絲難以言喻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色彩。我無法全然沉浸於對一段對我母國而言可能意味著傷痛的歷史的浪漫想象中。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