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英国: 作为前英国留子,为什么我再也不愿意回到英国?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英国毕业已经有将近8年了,时常还能看到当年在曼大一起读书的同学们,坚持转发关于英国风景的短视频,坚持参加上海的校友活动,偶尔会配上一些抒情的感慨,怀念一下在英国Tesco买菜的日子。


虽然我也在英国生活了两年,每次刷到“一生英伦情”的内容,我都毫无波澜,共情不了。

回想起2017年,在阴雨绵绵的曼彻斯特,看着宿舍窗外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办公楼,听着隔壁Piccadilly火车站呼啸而过的列车,心里纠结着,晚饭是点一份昂贵的中餐外卖,还是冒着被大胡子搭讪的风险,去楼下印度人开的咖喱店买份饭?


天哪,我觉得自己过得真是很憋屈,只想快点把书念完,离开英国



❓为什么许多人毕业多年后,依然在怀念英国

“一生英伦情”产生的原因很简单:

一年制的英硕,是充满新鲜感、短暂的欧洲生活体验卡

没有工作压力,被父母供养、衣食无忧的留学生活


回国后“英国留子” “QS前100硕士”不仅是人设,更是有过共同经历的人划分层级,寻找同类的标签

然而,作为一名在此生活两年的“前留子”,我发现自己始终与这种情怀隔着一层无形的墙。这种疏离感,并非厌恶,而是一种清醒的、基于切身经历的困惑。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英伦情”的构建与文化霸权


不得不承认,英国向来擅长讲故事(storytelling),强大的文化属性,很容易让人忽略其真实的社会现状。从历史上来看,英国向来社会阶层固化,有着欧洲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一。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但无形的“玻璃天花板”,精英教育体系,对比现实中街上随处可见的流浪汉,其实是有强的割裂感。

在《布尔乔亚的万丈深渊:1919-1939年间英国文化》这本书中提到 ,英国通过文学、艺术、广播等方式,塑造了一种和谐、稳定、优美的形象,从而刻意掩盖和调和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经济危机和战争创伤。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文化叙事(cultural narrative)如何遮蔽社会现实的过程。

所以,我所警惕的,正是这种“英伦情”本身被构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来看,它并非自然而然生长的情感,而是英国软实力(Soft Power)精心运作的成果。这种软实力通过BBC、英国文学、戏剧、音乐、王室礼仪甚至足球文化,向全球输出一种经过提纯和美化的“英国印象”——它往往是古典、优雅、克制且充满历史智慧的。

哈利波特,凯特威廉,唐顿庄园。英国强大的文化属性,属实放大了外国人对它的美好幻想,让人忽略那些四处游荡的醉汉,让人抛开理性与自身主体性,盲目地去相信:“大家都觉得好,就是真的好”。

英国文化中,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帝国历史的痕迹。然而,这种印象巧妙地掩盖了其内核中的 “帝国怀旧” (Nostalgia for Empire)情绪。在许多怀旧叙事中,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被淡化为一种无关痛痒的背景板,或是被包装成《傲慢与偏见》式的贵族田园诗。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偶尔流露出的对昔日荣光的眷恋,都让这种“英伦情”对我而言,带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色彩。我无法全然沉浸于对一段对我母国而言可能意味着伤痛的历史的浪漫想象中。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3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