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應該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觀點 中國正在走向通貨緊縮,領導人將這一問題歸咎於“內卷”,認為問題的根源不是中國的經濟體制,而是破壞性的或“內卷式”的國內競爭,並試圖通過行政手段來遏制這一現象。但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https://t.co/LE1KuNR95q—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September 24, 2025


中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往往遠超美國美國的汽車制造商數量屈指可數,而中國有100多家電動汽車制造商在拼命爭奪市場份額。中國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數量之多,以至於產量高出全球需求的50%。大約100家中國鋰電池制造商生產的電池總量高出全球需求的25%。

雖然這迫使中國的制造商們創新,但也導致了價格戰、虧損和壞賬,這正逐漸演變為嚴峻問題。


中國正在走向通貨緊縮,這種價格螺旋式下降的問題往往帶來災難性後果,曾在20世紀90年代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中國的領導人將這個問題歸咎於所謂“內卷”,也就是無序的國內競爭。他們試圖通過行政手段迫使企業維持價格穩定,並指示地方政府削減補貼來遏制這種現象。

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們充其量只是對中國更深層問題的臨時補救措施。中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投資,而不是消費支出,這導致產能嚴重過剩,不僅在國內壓縮了利潤,還在海外引發了貿易戰。

中國對“內卷”一詞的關注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該詞出現在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的著作中,他提出理由說,印度尼西亞無法養活自己,是因為該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速度。格爾茨用人類學術語“內卷”來描述這種惡性循環,指的是一種不能適應變化的文化模式。他的分析在中國引起了共鳴,那時,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正面臨著養活人民的困難。

疫情期間,這個詞在中國流行開來,年輕人用“內卷”來描述他們在經濟停滯時代感受到的生存壓力。2020年,一名清華大學學生在夜裡一邊騎自行車、一邊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車把上工作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與“內卷”有關的帖子的閱讀量超過了10億次。


起初,中國年齡更大的評論人士對“內卷”這個概念不以為然,稱那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症狀。後來,到2024年時,中國的制造商們大量出現虧損,以極低價格出口國內滯銷商品,以至於美國歐洲不得不用加征關稅來阻止這些商品的湧入。中國官員認為,問題的根源不是中國的經濟體制。問題的根源在於破壞性的或“內卷式”的國內競爭。2024年7月,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把治理“內卷式”惡性競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政府在五個月後召開的中央政經濟工作會議上承諾“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這個表述方式對中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美國歐洲一直批評中國用導致西方競爭對手破產的價格出口本國制造業的過剩產品。通過把其努力重新包裝為應對“內卷”而非化解產能過剩,中國政府可以強調,這樣做不是屈服於西方壓力。中國一個駐外使館的發言人曾把西方壓力描述為“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


美國,通過減少產量、收回信貸以及讓公司破產,市場能解決供應過剩的問題。中國則倚重政府和中共的調控手段。監管機構按照傳統治理方式行事,約談汽車制造商、銀行經理、水泥生產商以及電商平台等,警告他們不要過度降價。官員們正在計劃組建一個多晶硅企業聯盟,試圖緩解太陽能產品價格戰問題,同時,政府也在修訂價格監管規定,以防止被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稱為“瘋狂式”的競爭。中央政府還向地方政府官員們發出信號,叫他們不要為虧損的地方企業提供幫助,這是一項長期經濟政策的重大改變,地方官員們曾把自己的政治生涯建立在扶植當地企業上。

這類幹預措施往往收效短暫。今年7月,中國投資支出速降,市場研究公司龍洲經訊認為,這可能是“反內卷”努力的結果。如果這個趨勢無限期持續下去的話,中國經濟會出現崩塌。政府必然會在危機爆發前調整政策。

導致供應過剩的長期政策依然未被觸動。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標准仍聚焦於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這反過來意味著必須維持地方企業的運轉,以確保穩定的就業和稅收。

大約十年前,中國政府發動過一場類似的運動以減少鋼鐵供應過剩。鋼鐵廠大張旗鼓地停產了高爐,有時甚至為了上電視新聞而把高爐炸毀。被選擇停產的高爐通常是老舊設施,而地方政府則繼續為建設更現代化的設施提供補貼。最終鋼鐵產量不降反升,美國也為抑制鋼鐵進口提高了關稅。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