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产育儿"追高战":30万成本副作用不断,只为了...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身高1.83米的陆旭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身高这件事而抓狂。


3岁的儿子身高94.6厘米,这本是个接近平均值的数字,在某育儿APP中却代表着“中下水平”,发出了偏矮预警。根据APP预测,儿子的成年身高可能只有1.65米,这个数字成为击垮陆旭心理防线的爆破点。“至少要到170”的执念,让这个上海家庭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身高内卷。

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诊室里,医生用不到5分钟的面诊时间给出了解决方案:4岁起注射生长激素,“肯定能把耽误的身高补回来。”


这给了陆旭希望。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努力让孩子再多长高些。

同样在上海,当李睿发现未满12岁的儿子开始提前发育,骨龄“超龄两岁”后,这位从事医疗工作的母亲也陷入焦虑。为能“170上岸”,她一度想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但身边的案例也提醒她,如此增高也要承担相应的代价——近30万的费用,160斤的体重。

当两个中产家庭因为孩子的身高问题产生某种交集,为了追高,他们穷尽各种手段——补营养、多运动、早睡眠、做针灸、吃补剂、跑医院,哪怕其中存在着诸多未经证实的医学争议和副作用,哪怕他们的孩子其实并不矮小。

此时,他们面临当代育儿最荒诞的抉择:是相信医学标准,还是屈服于某种集体焦虑?

当身高成为KPI,那些焦头烂额忙着给孩子“追高”的父母,是否正亲手将孩子的健康权,一起打包卖给了焦虑产业链?

“谁不希望娃再高一点?”

孩子3岁前,陆旭和妻子一直没太关注身高这件事,“因为娃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这是每三个月社区医院体检结果告诉他们的。而和其他年龄相当的小朋友玩时,儿子也并没有矮或高的突兀。这些信息都成了“佛系增高”的资本。

直到今年年初,医院一场常规体检显示,3岁的儿子身高为94.6厘米。为便于观察儿子的生长发育变化,陆旭便将数据录入一款育儿APP中,后者不仅可以记录孩子身高、体重、头围等变化,还能给出成年后的预测值。

陆旭身材高大,妻子身高也处平均水平,但APP给出的结果却令他诧异:1.65米,仅比最新调研得到的中国女性平均身高多1.5公分。尽管陆旭自认为是“增高躺平族”,但这一数字还是让他和妻子深受打击。




育儿APP中,切换参考标准后,陆旭儿子的身高就从中等变成了偏矮(受访者提供)

焦虑开始了。

以前,家里虽贴有身高标尺,但用的不多,可自那天起,除了婴幼儿的例行体检,陆旭每隔一两个月就会给儿子测一次身高。之后,他便将数值同步到APP中,这些散点组成的生长曲线始终上扬,但他开心不起来——根据APP提示,儿子历次身高数据都在国内各标准值之下。

如参照国家卫健委最新《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儿子的身高还处于“中下”水平。但若把标准切换为“中国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结果则明显低于平均值——呈现在图表上,就是儿子的生长曲线大幅落在代表“中等身高”的绿色区域下面,后者就像一道及格线,时刻提醒焦虑的家长们:你的孩子又落后了。在陆旭看来,正是这样的APP放大了身高焦虑。

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中下”,哪怕只是暂时。

身高就像分数,娃还没上幼儿园,焦虑的家长们就已提前开始计较。有人给孩子报体能班,打篮球、摸高、游泳、跳绳,因为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这些运动更有利于长高。更隐秘的焦虑则藏在家长们的日常对话中,不断强化着“身高等于竞争力”的认知链条——毕竟,财富可以积累,成绩能够提高,但身高一旦过了窗口期,就很难改变了,“谁不希望娃能再高一点呢?”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