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医已死?当千年国粹沦为 "养生鸡汤"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提起中医,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保温杯里的红枣枸杞,是电视里专家讲的 “节气养生”,还是药房里包装精美的阿胶糕?可很少有人记得,《黄帝内经》讲 “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重 “随证治之”,华佗能开腹手术,扁鹊善 “望闻问切”—— 曾经以 “救急除痛” 为核心的中医,如今正被消费主义抽空灵魂,变成一碗碗廉价的 “养生鸡汤”。


一、从 “治病救人” 到 “卖膏方”:中医的医学属性正在消失

真正的中医,从来不是 “慢调理” 的代名词,而是能治急症、解危困的实用医学。


1. 传统中医的核心是 “治病”

《伤寒论》里,张仲景用 “桂枝汤”“麻黄汤” 应对外感急症,讲究 “一剂知,二剂已”;

华佗首创 “麻沸散”,能做外科手术,比西方早 1600 多年;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记载大量急诊处理方法,连 “食物中毒”“外伤出血” 都有明确治法。

这些先辈的实践,都指向一个核心:中医是 “医学”,不是 “养生术”,首要任务是帮人解除病痛。

2. 现代中医的异化是 “哄人”

可现在的中医,早已偏离了轨道:

三甲中医院纷纷开设 “治未病科”,听起来是 “预防疾病”,实则成了卖膏方、做理疗的 “养生馆”,一套 “秋冬滋补套餐” 动辄几千元;

老字号中药房不再以抓饮片、开药方为主,反而把阿胶糕、黑芝麻丸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 因为养生品的利润,比正经中药高好几倍;

所谓的 “中医专家”,更爱去电视讲坛谈 “怎么吃对应二十四节气”,却很少有人愿意在临床上钻研 “怎么治疑难杂症”。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中医医疗机构 70% 的门诊量,都是调理、养生的非治疗需求;中药配方颗粒 80% 销往美容院、养生会所,而非医院诊室 —— 中医的 “医学属性”,正在被 “消费属性” 慢慢取代。



二、“多喝热水” 不是中医:那些被误读的 “中医常识”

很多人把 “多喝热水”“姜汤驱寒” 当成中医智慧,可仔细追溯才发现,这些所谓的 “常识”,要么是近代产物,要么是彻底的误解。

1. “喝热水” 是公共卫生成果,和中医无关

宋代《本草衍义》说 “熟水益人,不宜冷饮”,这里的 “熟水” 是指 “煮沸过的水”,而非 “滚烫的热水”,核心是 “防污染”,不是 “养生”;

明代《茶疏》明确反对烫饮,主张 “沸水沏茶,待温而饮”,认为过烫的水会伤脾胃;

直到民国前,中国人普遍喝井水、河水,“喝热水” 是 1934 年南京政府 “新生活运动” 和 1950 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倡导,目的是 “防寄生虫”,属于公共卫生习惯,跟中医理论毫无关系。

可现在呢?痛经让喝热水,感冒让喝热水,连失眠都让喝热水 —— 中医仿佛成了 “热水推销员”,失去了对病症的精准判断。

2. 那些流行的 “养生说法”,大多经不起推敲

“红枣补血”:100 克红枣含铁 2.3 毫克,而 100 克猪肝含铁 22.6 毫克,相差近 10 倍,靠吃红枣补血,效果微乎其微;

“姜汤驱寒”:循证医学将其归为 D 级证据(最低级别),对风寒感冒几乎无效,反而可能让风热感冒加重;



“薏米红豆祛湿”:薏米性凉,长期吃会伤脾胃,而且对于真正的 “水肿”,一片呋塞米的利尿效果,比吃一年薏米红豆都管用。

这些被资本包装成 “中医智慧” 的说法,本质是利用人们对 “健康” 的焦虑,卖更多的产品 —— 毕竟,“祛湿”“补血” 的概念,比 “治高血压”“治糖尿病” 更容易做成生意。

三、临床中医的沉默:会脉诊的中医,只剩不到 10%

比 “养生骗局” 更可怕的,是真正能治病的中医正在减少。

1. 传统中医与现代伪中医的差距,早已天差地别

领域

传统中医

现代伪中医

急诊能力

针灸快速止疼、放血退热

只会说 “慢慢调理,别急”

中药应用

君臣佐使配伍,辨证开方

堆砌补药,开 “大而全” 的方子

人才培养

跟师临证学辨证,亲手炮制药材


背诵养生口诀,考资格证混资历

核心目标

治病救急

卖产品、做理疗

2. 残酷的现状:中医正在失去 “临床能力”

某中医药大学调查显示,90% 的中医毕业生不会脉诊,连 “浮脉”“沉脉” 都分不清,更别说通过脉象判断病症;

很多中药师认不出中药饮片,曾有药房把半夏误认成土豆,把当归当成黄芪 —— 连药都认不全,谈何 “用药治病”;

现在的中医院,反而靠西医科室 “养活”:手术量超过门诊量,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主要靠西药和手术,中医成了 “辅助选项”。

曾经能和西医分庭抗礼的中医,如今在临床领域越来越沉默 ——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们把精力都放在了 “养生” 上,忘了怎么 “治病”。

四、数据揭穿真相:中医的优势,从不是 “治百病”

很多人觉得 “中医能治百病”,也有人觉得 “中医没用”,其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报告早已给出答案:

1. 中医不是 “万能的”,要承认短板

中医医疗机构肿瘤治愈率仅 0.27%,而西医是 68%;

中医糖尿病控制率 31%,西医是 89%;


对于急性心梗、脑出血等急症,中医的抢救能力远不如西医 —— 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回避。

2. 中医的优势,在 “慢性调理” 和 “功能修复”

慢性疼痛(如颈椎病、关节炎):针灸有效率 76%,比吃止痛药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功能失调(如失眠、消化不良):中药调节率 81%,能从根源改善体质,而非单纯缓解症状;

康复治疗(如术后恢复、中风后遗症):推拿显效率 92%,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生活能力。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医,把太多精力放在了 “治不好也治不坏” 的养生上,反而在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逐渐失守 —— 当患者拿着癌症诊断书来求治,我们需要的是张仲景的经方、华佗的医术,而不是 “多喝热水”“吃点阿胶” 的安慰。

五、中医的复兴:不是靠养生鸡汤,而是靠临床能力

中医的危机,从不是西医的打压,也不是政策的不利,而是自我堕落成了 “养生学的附庸”。要让中医活过来,必须回归 “医学本质”。



1. 临床优先:把 “治病” 放回到核心位置

取消华而不实的 “治未病科”,换成真正能处理慢性病、疼痛的 “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

要求三甲中医院必须设急诊和外科,让中医重新具备处理急症的能力,而不是 “只能看慢病”;

考核中医,重点看 “临床疗效”,而不是 “发表了多少养生文章”“卖了多少膏方”。

2. 证据说话:用科学方法证明中医的价值

废除模糊的 “药食同源” 目录,明确哪些是食品、哪些是药品 —— 食品不能宣传 “治病功效”,药品必须经过循证医学验证;

中药审批不能只看 “古籍记载”,还要做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 “针灸治疼痛”“中药调失眠” 等优势领域,加大研究力度,用数据告诉大家 “中医为什么有效”。

3. 教育革命:培养能治病的中医,不是 “养生专家”

中医学生必须必修现代医学,懂解剖、懂药理,知道哪些病该中医治,哪些病该转西医;

恢复 “师承制”,让学生跟着有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学辨证、学开方,而不是在课堂上背理论;

让学生亲手炮制药材,认识每一味药的性状、功效,而不是只看图片、记名称。

其实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中医急诊量每年接诊 10 万人次,针灸止疼能做到 “立竿见影”;上海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5 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 —— 这些案例证明,只要回归临床,中医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中医要的是 “银针”,不是 “鸡汤”

扁鹊曾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他讲的是不同病症要用不同的治法,核心是 “治病”,不是 “养生”。

现在的我们,却把中医变成了 “红枣枸杞保温杯” 的代名词 —— 不是中医错了,而是我们丢了中医的 “灵魂”。

中医的复兴,不需要太多 “养生鸡汤”,也不需要太多 “概念炒作”,只需要更多能拿起银针、开好药方、能治病救人的中医;只需要我们回归初心,记住:医学的核心永远是 “治病救人”,除此以外,都是歧途。

希望有一天,提起中医,我们想到的不是 “喝热水”,而是 “他能治好我的病”—— 这才是千年国粹该有的样子。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