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六四事件: 100例妇科样本中有64例为男性?央媒揭露大量...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不“唯论文”,然后呢?


尽管许多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但他们难以“躺平”,因为职称高低直接关系工资和地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解释,医生级别越高,在诊疗中越核心,不可替代性越强,地位自然越高;看病的人也会更多,收入自然也就更高了。“搞科研对医生是名利双收的事。”




黑龙江省某乡镇卫生院主治医师赵春发现,病人宁愿排队挂专家号,也不愿来他这里。张欣所在医院,副高职称比中级职称月薪高2000-4000元,退休后差距更大。此外,职称还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层职业保障,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更容易在优化调整中被清退,因此许多医护不得不持续参与竞聘以维持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张明吉,长期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政策研究。在他看来,医生之所以拼命“卷”论文、“卷”职称,其制度性根源在于卫生行业人才评价缺乏行业自治传统,完全受行政部门主导,属于外在评价,导致评价体系僵化。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行政体制色彩,医疗资源配置同样有等级划分。无论是机构还是医生,都需要被行政体系评定级别,级别越高优质资源越多,待遇、发展也越好。




据张明吉介绍,医学不同领域差异较大,有各自较高的专业门槛,然而卫生部门的职称评定由卫健委和人社部门联合决定,其标准依赖客观、一致的表面指标,评价过于单一,而且评价者不全是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毕竟科研好算,论文发了几篇、啥档次;项目做了多少、啥级别、经费多不多……这些都能转化成客观数字;而病看得好不好,却有不少主观影响。”

“大家都知道‘唯论文’不合理,呼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公平、透明的替代方案,应该按什么标准来拉开差距?”张明吉认为,准确、清晰地评估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操作上并不容易,目前还没有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统一的评价体系。

张欣也有同样困惑。今年准备晋升副高的她,前不久收到了山东省评价方式改革的消息——论文作为“加分项”,不再是必须要求;职称考试、门诊接诊量、出院病人数、手术难度等指标被纳入考察。“比如,晋升要求门诊量达到6000例,绝大多数医生都能达标,但名额只有50个,靠什么来筛选?”张欣担心,取消论文要求后,暗箱操作的风险反而更大。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