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一群中国博士生跨上电驴 开始兼职送外卖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据《羊城晚报》报道,脱下实验服,戴上头盔,跨上电驴,打开众包APP点击“上线”——对于当下一群博士生而言,这一系列动作,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平行世界的开关。 在这个充满“内卷”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正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为高压的学术生活寻找出口。


“建议所有博士生都去送外卖”。 在社交媒体上,类似于“博士送外卖日常”的笔记下,往往吸引了大批讨论者。 无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各个专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们,在这个隐秘的角落分享着他们的送餐体验、奇葩订单,以及更重要的——如何用一种规则简单、反馈直接的体力劳动,对抗学术世界里的不确定性与精神内耗。

在“博士”和“外卖员”间自由切换


傍晚六点,来自上海的工科博士生小唐结束了一天的实验,跨上电瓶车汇入晚高峰的车流。 在她身前,手机导航显示的并非是回住处的路线,而是一连串的取餐送餐点。 从博士生到外卖员,身分的切换,就在这一瞬间完成。

和许多博士生一样,小唐最初是被网上那些骑手自己录制的送餐影音吸引的。 “感觉很有意思,注册又简单,就想试试看。”上传身份证证明、学习交通规则、答题通过,小唐在当天就完成了注册,跑完了人生第一单。

对小唐来说,送外卖是一种顺路的治愈。 早上接一单送往校内的早餐或奶茶,送完正好去学院楼做实验; 下午五、六点,天光尚好,下了实验的她再度出发,趁着晚高峰再送几单。 有时,她会拉上男朋友一起,“他坐在后座帮我看路况,两个人边聊边送,这个过程很治愈。”



小唐选择的众包模式承接的往往是专职骑手筛选后留下的订单——它们可能距离远、需要爬楼,或因时间紧迫而显得“性价比”不高。 然而,正是这种“消化剩余”的定位,恰好满足了博士生们的核心需求:巨大的市场保证了充足的单量,而爬楼与奔波则意外地成为了他们久坐实验室后难得的运动补偿。


在广州,文科博士生陈果多则把送外卖当成一项严格的运动计划。 除开雨天和生理期,每天傍晚,她会骑着自己的山地自行车,在学校周边送一两个小时的外卖。 “傍晚订单多,天气也不太热,这个时段就很适合跑单。”

即便暑假回了家,陈果多仍坚持送外卖。 “广州的道路比较复杂,众包单常规都是爬楼的; 老家单量少,花在骑行的时间多一些。”陈果多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骑行目标:在学校时每天送10公里,在老家送20公里。 自行车码表上里程数一到,她即刻下线,停止接单。


想什么时候送就什么时候送、想送多久就送多久,随时上线、随时收工——对于科研节奏不固定的博士生而言,送外卖这份“工”有着天然的自由优势,让身分的切换变得毫无负担,为博士生高压的学术生活,提供了一个可自由掌控的“切换键”。

薅羊毛都的快乐

“实验累死累活不一定有数据,但外卖你只要送,就有钱!”在社媒平台上,一位用户如此分享自己当骑手的快乐。

然而,光从数字上看,大多数“博士骑手”通过送外卖获得的收入,似乎并不高。 陈果多告诉记者,自己的账本非常淡泊。 跑外卖近三个月下来,自己送外卖的收入总共才几百元(人民币,下同),算下来日均不过六、七块钱。 “这笔钱最后的归宿,都用来请我男朋友吃饭了。”

在受访对象中,在成都攻读工科博士的林辉是唯一一个会主动研究平台规则、努力提升时薪的人。 一开始,他只在中午和晚上两个高峰时段参与送单,时薪仅有二十多块钱; 后来,林辉便开始像优化实验参数一样,尝试更多的模式和时段。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