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好萊塢: 好萊塢炸鍋 首位AI女演員簽約出道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下一個娜塔莉·波特曼!”


好萊塢冉冉升起的新星!”

“斯嘉麗·約翰遜要小心了。”


“下一代大明星。”

這位快被誇上天、被好萊塢星探們追逐的新人演員,叫 Tilly Norwood,最近剛剛出道。

在吸引大量關注的同時,也收獲了同行們不懷好意的目光。不是因為她太優秀,而是因為她不是個人——字面意義上的,因為這是個 AI。

Tilly Norwood 有一張幹淨的臉孔,能演超英大片裡的配角,也能出現在 BBC2 的喜劇小品裡。但唯一的問題是:她不存在。

她是英國公司 Particle6 Productions 用 AI 生成的“女演員”。從臉到聲線、從履歷到社交賬號,全部都是虛擬構建。

在社交媒體上,她像所有的女明星那樣發帖,路透自己試鏡和出演現有電影(例如《神奇女俠》)的照片,還發布日常生活的瞬間。她還主演了一部喜劇小品。



她的背後,是一家荷蘭科技公司 Particle6 Productions Ltd.,創始人本身也曾經是演員出身,專門制作高科技創新內容。他們的目標,是讓 Tilly 成為“下一個 Scarlett Johansson 或 Natalie Portman”。



短短數月間,原本不屑一顧的經紀公司,如今已經紛紛拋來橄欖枝。但同時,現實中的演員群體卻在社交媒體上冷嘲熱諷:“謝謝你讓我丟了飯碗。”



站在風口的 AI 演員

有一說一,虛擬人不是什麼新鮮東西。至少,在中日韓都已經頗為流行,也就是好萊塢還死守著防線。不過,對 Tilly Norwood 的出道,又恰逢 Sora 2 的發布——兩個撞一塊了。



Sora APP 昨天的發布,已經讓人看到了短視頻生成的可控性、高清、高品質。背後正是 Sora 2,這個 OpenAI 最新的模型生成力作所提供的支持。這款視頻生成模型已經能穩定輸出高質量的視頻,畫面邏輯和一致性大幅提升。



這些都是網友隨手跑出來的案例,如果不是移動來去的水印,非常容易以為是從電影裡面截圖出來的片段——很難不讓人暢想它在影視行業的應用,尤其是,它可以真正做到生成可用的鏡頭,且不只是空鏡,而是帶有人物表演的。


這都已經有希區柯克那味兒了。

這是所有視頻生成工具共同的方向:讓視頻創作,像寫作一樣輕便。未來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創作者出一個主意,AI 幫忙打磨,形成一個完整的劇本,圖片生成工具幫忙落實美術風格,視頻生成分鏡腳本,再一鍵生成 AI 演員——齊活兒了。

其實在 Sora APP 上就已經能看到,Sora 2 對人物動作和情態的把握非常驚人,語音的生成它也包圓了。那麼,當 AI 可以一鍵生成環境置景,人物以及台詞,那一個“演員”還需要存在嗎?不如一起生成算了。

Tilly Norwood 正好踩在這個臨界點上:她不是替代某一個角色,而是替代整個職業

如此,好萊塢演員們才警鈴大作。英國演員艾米麗·布朗特在參與一檔播客期間得知 Tilly Norwood,驚呼:我們完蛋了。

你演戲?那我呢?

演員們對這位新“AI 同行”的敵意,可以說是毫不掩飾。一方面,這是生存威脅:AI 演員沒有工會、沒有加班費、也不會罷工。另一方面,它觸及了演員行業的核心價值:表演是否可替代?


好萊塢編劇與演員工會去年曾因 AI 版權和替代問題大罷工。如今 Tilly 的走紅,更像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她的臉和我長得太像了,卻能被用在任何劇本裡。那我怎麼辦?”

是啊,那演員們怎麼辦?經紀和制作公司看中成本與效率。一個 AI 演員可以無休止拍戲,不存在日程沖突,也沒有緋聞困擾。同時,品牌方也會樂見其成:虛擬形象更容易被控制,不容易“塌房”。



但問題在於:觀眾願意買單嗎?

影視作品的魅力,來自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情感聯結。一個人工智能生成的演員,能否傳遞那種表演中細膩的分寸與把握?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技術已經很先進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早就已經很模糊.從視頻生成到現在,演員也可以生成,AI 的力量正把娛樂工業的底層邏輯掀開。問題早就不再是“AI 能不能演”,而是觀眾願不願意看。



那些經典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僅僅是因為鏡頭精准,更因為演員在細節裡傳遞出的表演。這是他們的“創作”,用肢體、表情和語言,建構一個角色,展示角色的命運。

那 AI 演員呢?如果往回翻,Tilly Norwood 的“前輩”可能是虛擬偶像——穩坐頂流多年的初音未來,洛天依甚至登上過春節聯歡晚會。但這些案例都發生在二次元或舞台表演的語境裡,更重要的是,觀眾心裡很清楚:它們是虛擬角色。

Tilly Norwood 的處境更復雜。她不是卡通歌姬,而是被設定為一名“演員”,一個和真人站在同一條跑道上的虛擬人。觀眾能否相信她的眼神、相信她說台詞時的情緒?

在意識到她並不真正有血有肉時,又會不會出現“恐怖谷效應”——當一個虛擬形象過於逼真,卻又無法完全像真人時,人們會感到怪異和排斥。AI 演員正處在這個邊緣地帶,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立足之地”。

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於 AI 能不能演,而在於觀眾願不願意看。也許未來會出現一種“分工”:觀眾樂於在短視頻、廣告甚至低成本劇集中接受 AI 演員,但在需要深度共情的電影、舞台劇裡,真人演員依然不可替代。換句話說,決定 Tilly Norwood 能走多遠的,不是經紀公司,而是票房、上座率,這些真正用腳投票出來的觀眾緣。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