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看清一個人 吃相往往比面相更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一個人面對食物,他的吃相細節都在無聲訴說著最本真的、無法偽裝的狀態;在心理學中,食欲從來不是單一的生理需求,它是潛意識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看清一個人,吃相比刻意修飾的面相更准確。


很早以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發展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口欲期”,指的是:

0-18個月大的嬰兒,通過口腔活動,如吸吮、咀嚼、吞咽、咬等,來獲得滿足。


在口欲期,嬰兒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通過口腔活動來探索世界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他會把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放在嘴裡嘗一嘗,嚼一嚼,以此與外界建立聯系,對本體自我發展出樂觀的看法,也是嬰兒開始獨立與創造的開端。成年後的進食行為是嬰兒時期的延續變形,如果在口欲期的需求被過度壓抑;

家長過早斷奶,禁止孩子吃手的嘗試,會阻礙認知發展的自然過程,可能導致“口欲期固著”,具體表現為:



個體在口欲期的心理能量未能順利轉移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而是留在口欲期,導致心理發展的停滯。


在人格特征上呈現過度依賴、被動和在人際關系中執著尋求口頭安慰;在行為上咬指甲、吸煙和酗酒等喜歡口腔刺激;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時,會有通過進食高熱量或重口味食物來填補心理需求的情緒性進食。

餐桌上的依戀模式將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比依戀理論中的三種依戀模式泛化到食物中,也能得到三種不同的食物對待模式;


分別是“食物焦慮型”、“食物回避型”和“食物安全型”:食物焦慮型的人一般經歷過食物短缺、朝不保夕的階段,對待食物就像倉鼠,有囤積欲,不舍得浪費;哪怕是過期或者已經吃撐的情況下,也想盡可能的保留食物,對資源匱乏有著深處恐懼,害怕重新回到沒有保障的日子;

食物回避型的人會因為各種原因丑化食物,社會審美提倡“白瘦幼”,販賣“上鏡出片”的面容體型焦慮;一刀切認為脂肪碳水都是“垃圾營養”,乃至妖魔化素食主義,一“吃”就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嚴重的患上厭食症;表現為對體重體型的過度關注,有意地限制食物攝入到拒絕進食,這種極端的飲食行為會導致體重顯著下降;食物安全型的人不挑食,不暴食也不厭食,日常的胃口食欲有波動但能總體能均衡攝入人體所必需的七大營養素;與食物建立平衡關系,不被食物操縱也不去操縱食物,是心理能量健康運轉的體現。



在餐桌上,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將大幅減弱,可以觀察到不同鮮明個性的人在吃相上的不同;如完美主義者規矩謹慎,追求細節,強迫行為傾向的人在意菜品的擺放和進食順序;而在餐桌上不守飲食習慣的人可能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也暴露了對循規蹈矩的厭惡和對失控的隱秘渴望。咀嚼速度也能作為參考,能看出一個人部分的心理狀態。快速咀嚼者可能偏急躁,習慣快節奏,生活中目標導向強,追求效率;也許存在時間焦慮,這種人在工作中大概率傾向多任務並行處理,但易忽視細節;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6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5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