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2000萬老外湧入中國 為什麼中國人卻毫無察覺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說起來挺奇怪,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光是來中國的外國人就接近2000萬,全年估計要突破5000萬。


這麼多人來了,可不少中國人卻說自己身邊幾乎看不到幾個外國面孔。

不是說機場、景區、商務區沒外國人,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好像他們“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甚至連個水花都沒激起。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真來了,還是數字虛高?

其實人確實來了,只不過他們的出現方式、活動范圍、身份背景早就變了。我們之所以沒感覺,不是他們少,而是他們變得太“低調”。

外國人不是沒來,而是“躲”在特定地方

想在小縣城街頭偶遇一波外國游客,現在確實不容易。過去那種成群結隊、拿著相機四處打卡的老外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扎堆出現在幾個大城市的“群體式存在”。



根據城市國際化報告,大部分外國游客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個一線城市。

這些地方資源集中、配套成熟、語言環境也相對友好,自然成了首選落腳點。

而在這些城市裡,又有那麼幾個區域特別受歡迎,比如北京的望京、上海的古北,還有廣州的小北路,這些地方幾乎成了“外國人社區”。

除了大城市,一些邊境城市也成了新熱點。



東北、廣西、雲南這些地方,因為靠近鄰國,邊貿興旺,外國人來得也密集。但這種密集是“區域性的”,不走出去還真感受不到。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活動范圍也相對集中。

除了機場和高鐵站,經常能看到他們的地方大多是知名景點、高端商區、國際學校周邊。你在菜市場、社區公園、普通商場很難見到他們。不是他們不在,而是你不在他們常去的地方。

簡單說,他們不是沒來,只是出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他們不再是游客,是“生活中的一員”

現在來中國的外國人,不再是以前那種純游客了。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來中國的外國人中,專門來旅游的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大多數是來出差、探親、學習、交流,甚至是幹脆來體驗生活一段時間的。

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行程完全不按“游客路線”走。

他們不去熱門景點,不跟團,不打卡,反而更喜歡深度游、定制游,甚至是“來了再說”。





有些人甚至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吃一頓火鍋、看一次中醫、住幾天民宿、學點書法。這種“沉浸式體驗”,讓他們更像是“來生活幾天”,而不是“走馬觀花”。

而且,來的人長得也不再像“典型老外”。現在亞洲國家的游客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韓國日本東南亞國家的面孔占了大頭。


你走在街上看到的亞洲面孔,根本分不清是游客還是本地人。再加上很多人穿著低調、行為自然,跟本地人沒什麼區別,這種“視覺上的模糊”,也讓人更難察覺他們的存在。

他們住在正常小區,吃街邊小吃,坐地鐵、騎共享單車、用移動支付,行為模式越來越本地化,活脫脫就是“隱形的生活者”。

中國變得更方便了,他們也更願意留下

能讓那麼多外國人“悄悄地來、安靜地留”,其實是因為中國變得更方便了。以前外國人來中國,最頭疼的是簽證、支付和語言,現在這些問題基本都被解決了。

政策上,中國和越來越多國家實現了互免簽證,很多國家的游客來中國簽證都不用辦了。就算要辦,也比以前快多了。

過境免簽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哪怕只是來轉機,也可以順便在城市裡玩幾天。這種便利,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到達率”。

技術上,移動支付已經全面鋪開。以前外國人來中國,現金用不成、卡刷不了,進個便利店都尷尬。

現在外卡也能用了,95%的商圈都支持,還能直接綁定微信、支付寶,支付體驗幾乎無縫銜接。




語言上,AI翻譯、語音助手、數字導覽這些工具越來越成熟。你不懂中文都能走完整個城市,有問題就掃碼,有路就導航,體驗感比以前高太多了。

這些細節上的變化,才是真正讓外國人“願意留下來”的關鍵。

他們不再是“短暫停留”,而是“沉浸式生活”,看不見的背後,是城市系統的全面升級。

看不到他們,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我們常常以為“國際化”就是街頭處處是外國人、餐館菜單全是英文、地鐵廣播中英雙語。但其實,更高級的國際化,是你不覺得哪裡特別,卻處處都在服務外來者。

現在的外國人來中國,不再是為了“看看中國”,而是想“在中國過幾天日子”。

他們不再是“游客”,而是“臨時居民”,甚至是“准移民”。這種身份的變化,也讓他們的行為越來越“低調”。



他們在中國開公司、辦展覽、讀書、拍短視頻,有些人還在鄉村支教、社區做義工、街頭賣藝。



他們在這裡工作、生活、戀愛,和普通中國人沒什麼區別。他們不是消失了,而是已經“融入”了。

你之所以感覺不到,是因為他們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結尾:

數據不會騙人,2000萬人進來了,只是他們沒按照我們以前的想象活著。他們不再是浮在表面的游客,而是扎根城市的生活者。



從“看得見”到“看不見”,不是他們變少了,而是我們變得更習慣了。這種看似“無感”的變化,其實正是城市包容度、治理能力和開放水平的體現。真正的國際化,不是“誰來了”,而是“誰留下了”。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