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确诊"多动症"后,中国Z世代把ADHD用作了流行社交标签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已经工作三年的王宁逐渐感受到“压力上涌”——她盯着电脑屏幕做报表的思绪越来越难以集中,站在打印机前,她会突然看到垃圾桶里丢弃的文件,然后忘记自己本来要印刷哪一份材料。

今年3月前,她以为这只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精神恍惚,直到她有一天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博主在介绍“ADHD”这个名字——影片博主本人早已在海外医院确诊,但对于当时的王宁来说,这还是很新鲜的一种精神类疾病。


博主本人在影片里表现得非常活跃可爱,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好评,王宁在这个影片里感受到了那个和自己朝夕相伴且常常给自己带来困扰的思维模式,一切指向ADHD的临床表现:思维跳跃,不连贯,难以集中,多个声音抢夺大脑指挥权,多线程并线共行。

“看到毛绒地毯,想起小猫的毛发,于是想到了虐猫事件,然后我开始哭,”王宁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直到我开始刷到一些ADHD相关的帖子,我才知道我不是一个怪人。”

ADHD全名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常见于青少年,年幼时即可通过医疗手段确诊并加以矫正。任何心理障碍、疾病都是正常心理波动范围外的极端状态,对生活造成影响了才被称为“极端”或障碍。




ADHD作为一种影响工作效率的心理障碍,在追求高效的中国社会里本该被规避,但相反,中国Z世代年轻人热衷于自我曝光为ADHD。

中国对精神类疾病科普的缺乏导致污名化现象严重,间接导致一些精神障碍的确诊率并不高,ADHD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数据,ADHD的平均患病率在2.8%左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推算称,中国至少有2520万人被ADHD影响生活——但确诊率低,知名度相对低,导致民众普遍对这个精神障碍并不熟悉。


澳大利亚健康专业监管局(AHPRA)注册心理学家杨欣在接受BBC中文采访时指出,ADHD的特征是执行功能的障碍,这可能影响需要组织、优先排序、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管理冲动(选择最符合情境的行动而非随机反应)以及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的日常任务。

ADHD虽然是一个只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逻辑的一种心理障碍,但在追求高效、高分数的中国社会,这几乎是一个写上简历就意味着失业的瑕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今天的中国语境下,它出人意料地成为了Z世代之间流行的标签,离开了病理化的阐述背景,成为躺平、摸鱼、反对内卷、追求独立个性自我的一个连锁词汇。

走红的新名词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