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隱藏式門把手消失了,但車企的炫技焦慮還在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與隱藏式門把手纏斗多年之後,新能源車主終於要徹底和它告別了。


細數商業史上,似乎很少有一類產品宣傳的賣點最後都成為用戶痛點,新能源車做到了。更不要說,這些痛點有時會讓用戶付出真金白銀甚至生命的慘痛代價。

9月24日,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明確禁止全隱藏式車外門把手。在意見稿發布前一周,特斯拉設計總監對外表示,特斯拉正在重新設計其飽受爭議的車門把手系統,以便乘客在緊急情況下更直觀地操作車門。


特斯拉此次低頭是出於生存考慮。自2018年開始,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就陸續接到了超過140起特斯拉車門故障投訴。在中國,據官方統計,2024年因車門把手故障導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長47%,其中隱藏式門把手占比高達82%。安全投訴和監管壓力直接推動了汽車設計層面的行業大整改。

隱藏門把手還只是一個開端。10月7日,特斯拉在新發布的“平價版”Model Y、Model 3中主動砍掉了其標志性的全景式天幕,而智能化配置倒是一點沒減。

企業取舍之間,誰是“雞肋”一目了然。

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後,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智能和新能源。從隱藏式門把手到全景天幕、無物理按鍵,競相效仿的車企越來越像過去幾年的手機行業。因為創新枯竭,手機廠商只能轉而卷向鏡頭配置和影像參數,陷入炫技至上的誤區。

只是對新能源車企來說,這個瓶頸期來得太早。當科技感開始背離安全和人性化,也意味著汽車設計正陷入形式大於功能的困局。

新能源車的反人性設計

為何層出不窮?

從積極意義看,隱藏式門把手並非一無是處。這種源於航空動力學的外觀設計,在誕生之初被譽為美學與空氣動力學的完美融合。平滑的設計確實能降低行駛中的風阻系數,盡管這對提升電車續航杯水車薪。

其實近兩年已有不少車企開始回歸“傳統”。比亞迪海豹、問界M8等采用半隱藏式把手,每個把手都配有物理解鎖控制器,保證全車斷電後仍可以使用機械結構拉開車門。



問界M8官網介紹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性

不只高端車型,定價不足10萬的平價車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這種設計缺陷。通用五菱旗下的寶駿雲海就在宣傳中強調,其新款車型選擇了實用主義非隱藏式門把手,便利性和儀式感兼具,是真正的“回歸本源”。



圖源:寶駿汽車官微

實際上,在新能源車問世前,傳統車企不乏美學和安全性兼具的優秀設計案例。保時捷911的經典門把手,就在降低風阻同時保證快速開啟。1954年推出的梅賽德斯-奔馳300SL Gullwing采用了上開車門和長引擎蓋,大膽卻又完美地解決了工程限制。





奔馳300SL Gullwing

老牌車企雖然在新能源時代掉隊了,但這些經典設計仍然直指人心。

特斯拉打破了這一切。正如蘋果iPhone系列的橫空出世重新定義了手機,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新能源汽車,也改寫了汽車行業。

特斯拉所追求的極簡設計美學和駕駛體驗對汽車行業的引領有目共睹,但每當網友吐槽起“新能源車設計十宗罪”時也發現,幾乎一半以上都是特斯拉起的頭兒。

比如大屏和無物理按鍵。當年特斯拉極簡風座艙讓中控大屏成為標配,但所有功能都深埋於菜單之中,車主甚至不得不在高速行駛中尋找隱藏功能,駕駛風險系數拉滿。這種看似便利實則要命的設計之所以能被采納,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取消物理按鍵將其統一進車機程序能夠有效降低車輛制造成本。



圖源:特斯拉官微

既然全隱藏式門把手的禁用基本板上釘釘,不少車主已經開始轉而呼吁取消其他雞肋式設計,如無物理按鍵中控,以及不可開啟式全景天幕。

全景天幕的風潮也由特斯拉開創。在特斯拉官網上,曾有關於全景天幕的描述——通過全景玻璃車頂,為用戶打造更明亮、開闊的乘車體驗,天空和星辰一覽無余。

在車企設想中,玻璃車頂讓你在看見詩和遠方的同時,還能阻擋紫外線,保持車內涼爽。盡管更多車主對此吐槽:以為買了全景天幕每天可以看到藍天白雲,沒想到全是灰塵和鳥屎。

“最大問題是烤腦袋,烤得懵懵的。”一名北京的蔚來ES6車主告訴我們,為了防曬,他自己又買了鋁箔棉貼在玻璃內側,每年入夏貼上,入秋取下來。前些日子去雲南,他開了一輛蔚來ET5,當地晴天太曬,全景天幕又不可開啟,“只要有太陽,那就是上刑。”







社交平台上網友們分享用鋁箔棉遮擋全景天幕的方案


亦有特斯拉 Model Y老車主吐槽,自己開了一段時間後,還是花1000多塊錢到官網配齊了車頂、後車門等全套遮陽簾。特斯拉官網顯示,目前Model Y 玻璃車頂遮陽簾售價860元。以至於不帶全景天幕的標准版Model Y在北美發布後,網友們一片盛贊——這哪裡是減配?分明是升級!

雞肋設計背後

隱藏著經濟賬

不管是隱藏式門把手還是全景天幕,所謂對科技和創新追求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車企的私心。許多被包裝成“造福”用戶的設計,深究後不難發現,更像是車企經過縝密測算後的取舍。

以全景天窗為例,雖然由來已久,卻在新能源時代才得以發揚光大。首款配備天窗的汽車早在1932年就已誕生,當時飽受安全性和實用性詬病。直到1941年林肯Coupe車型推出了首款現代樣式全景天窗,開始引領時尚潮流。此後幾十年裡,全景天窗一度是豪華和身份的象征。



林肯大陸Coupe由標准型的林肯大陸改裝而成

2012年,搭載全景天幕的特斯拉Model S登場,Model 3/Y等車型也相繼配備了全景天幕。此後,不管是豪華車主還是10萬元以下車主,都提前享受到了“天幕平權”。

原本遙不可及,象征稀缺、豪華的全景天窗為何到新能源車就成了標配?

其中一個原因,是出於駕乘舒適度考量。通常新能源車底需要儲存電池,導致車內縱向空間被壓縮。全景天幕比金屬車頂更薄,解決了電池組過厚對駕乘人員頭部空間的影響。

其次便是成本和經濟賬。比起傳統天窗,全景天幕不需要驅動、排水、傳動等復雜結構,成本更低。以特斯拉為例,全景天幕采用高強度夾層玻璃,相較於傳統鋼材、鋁材造價更低。曾有業內人士測算,傳統天窗的成本通常在3000元到萬元不等,而普通全景天幕平均成本僅需1500元左右。


車企節儉開支,用戶體驗勢必要大打折扣。與傳統天窗相比,全景天幕的兩大弊端在於,既無法打開,也沒有配備遮陽簾。





社交網絡上對全景天幕設計的集體吐槽

有不少新能源車主稱,現在提車後第一件事就是下單全景天幕遮陽簾,甚至比手機支架更早下單。

有專業人士認為,對於車企來說,真正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隔熱層,疊加諸如雙層鍍膜玻璃的不同材質。

只是在這一點上,追求極致投入產出比的車企注定很難共情用戶。不信你看余承東,前腳在問界M5發布會上大談很多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麥弗遜懸架,而M5用的雙叉臂獨立前懸,轉頭問界M7就用上了成本更低的麥弗遜懸架。在賬本面前,打臉從來都不是回事。

犯錯也是必然

盡管人們對汽車行業一系列反人性設計感到不解,但是拉長到更長的時間維度,這幾乎是汽車工業史發展的必走彎路。

各大汽車品牌在不同時代,都有過類似境遇——因為錯誤定位和奇葩設計引發罵名和爭議。每一代汽車的底盤和車身,都經過由繁到簡的復雜迭代,所有經不住時間考驗的設計,也都將相繼退出歷史舞台。

1970年福特推出的平拖(Pinto)車型,因油箱設計缺陷導致多起碰撞起火事故。起因是該車型將油箱置於後軸下方,追尾事故中油箱破裂爆炸。起初,福特也曾因賠償成本考慮延遲召回改進,但在輿論和訴訟壓力下,福特被迫召回所有問題車輛,“福特平托案”也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汽車賠償案。



Pinto車輛著火畫面

1976年,阿斯頓·馬丁甚至發布過一款楔形車型。彼時,阿斯頓·馬丁面臨財務危機,團隊迫切希望通過一些創新來俘獲新用戶,但劍走偏鋒的結果是,過於前衛的外形不但嚇走了原有的目標客戶,這次創意也成為這個英國豪華品牌史上的最大敗筆。



阿斯頓馬丁Lagonda

可以說,幾乎從汽車誕生之初,設計焦慮就伴隨始終。

今年3月,“小米SU7事故門”讓小米陷入成立15年來最大的信任危機,並由此引發了全民對於智駕系統安全性、電池可靠性等方面的全面審視。

不久前,理想i8與乘龍卡車的撞擊實驗也充滿爭議。盡管理想i8在與卡車對撞後A柱完好,氣囊全開,但因卡車駕駛室分裂,乘龍怒斥其測試造假。一家新能源車企為了凸顯自身設計,選擇了“獻祭”一家歷史悠久的乘用品牌。對此,乘龍卡車回應,這是不正當競爭,呼吁行業健康發展。

如果說福特平拖時代人們主要糾結於汽車的物理設計漏洞,那麼在汽車問世百年後的今天,想要追究新能源汽車軟件、算法、智駕、電池等安全性缺陷,可能更為復雜且難以歸因。



正如工信部的意見稿中所強調的:設計美學必須為安全底線讓路。真正的科技感不應該通過對抗和風險才得以體現,讓復雜的技術隱形於簡單可靠的操作中,才是汽車工業發展的真正動力。

即便是傳統車企,要在科技創新和用戶體驗中找到平衡,也需要持續探索。對於尚且稚嫩的新能源車企來說,此刻想要證明自己也變得更有挑戰。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