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別整天喊科學沒突破了 今年諾獎全是高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就在剛過去的這個國慶中秋8天長假,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們,顯然沒趕上好時候。


他們在我們的十一假期裡,陸陸續續投票公布了2025年的諾貝爾獎。

目前,除了諾貝爾和平獎之外,其他獎項都已經全部公布。


不過有意思的是,今年在互聯網上關於獎項本身反而沒太多聲音。

更多的人關注的,都是像今年日本一舉拿下諾獎雙黃蛋、谷歌又贏麻了之類的新聞。

因為這是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的鄰居,在25年裡拿下的第22個諾獎,而就在世紀初,日本曾提出50年內拿30個諾獎的計劃,現在看起來距離目標完成似乎只是提前多少年的問題。

而另一邊的谷歌,在短短兩年內,已經有5名科學家拿下了3個諾貝爾獎,人類歷史上,超過這個數字的企業似乎只有宗門老祖貝爾實驗室和IBM了。。。



又被劈柴哥裝到了



所以大家就七嘴八舌聊著他倆。

其實,這些外界的言語討論,本質上和諾獎並沒有關系,而且大部分諾獎更多反映的是,過去技術突破的積累,並不一定就是當下科技實力、科研能力的真實體現。

所以,江江覺得吧,與其把口水仗流在這些風言風語上,還不如聽咱給大家嘮嘮到底這些諾獎本身有啥故事。

咱們先看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瑪麗·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和日本科學家阪口志文剛一舉拿下,而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外周免疫耐受機制方面的開創性發現。



大家一聽什麼免疫啦什麼的,是不是會有種死去的“生物課”記憶在攻擊我。

沒錯,如今哪怕走進一間初中課堂,孩子們都能告訴你,人體保護自己、抵抗外界病毒、細菌的入侵,靠的是自身免疫系統。



問題就來了,人體怎麼能精確地判斷出外來入侵者,以免不分敵我亂攻擊,殺敵100,自損1000呢?

早在1995年,日本京都大學的阪口志文通過研究小鼠發現,人體免疫系統還有一種後來被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的監察官,他們會監督其他免疫細胞,一旦發現這些免疫細胞誤傷隊友,調節性T細胞就主動出擊幹掉內鬼。

後面,瑪麗·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和他們的團隊,又通過大量工作,最終找到了調節性T細胞的總開關:Foxp3基因。



你可別小看這個發現,它其實已經在醫學上取得了大量實際應用。

比如很多免疫缺陷綜合征,就能通過努力提升體內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和活性進行治療;另一邊像是治療癌症時,醫生們為了讓免疫大軍全力開火幹掉癌細胞,甚至要不惜犧牲一些人體正常細胞時,就要想辦法管住腫瘤附近的調節性T細胞。

講完了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再和大家聊化學獎。

化學家的得主分別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理查德·羅布森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奧馬爾·亞吉,憑借著發展了金屬有機框架,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建築學成功得獎。



分子建築學名字聽著玄乎,甚至讓人心底都有股打灰的沖動了,但你還真別說,金屬有機框架和土木還真有點關系。

土木老哥們是在現實中造房子,而金屬有機框架就是在分子尺度上造房子。

早在1974年,理查德·羅布森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利用分子與離子之間的吸引力,就像榫卯結構那樣搭梁建房。



直到10多年後,他才正式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並且還真就給他造出房子了。



但當時羅布森創造出來的新結構非常脆弱,大多數科學家也覺得這就是圖一樂,壓根沒啥實用性。


而北川進和奧馬爾·亞吉卻不這麼想。

1997年時,北川進研制出了一套名為“舌槽式”的新結構,能夠在室溫下可逆地吸收和釋放甲烷、氮氣和氧氣。

這個功能就不得了了,意味著從純科研變成了可以制作可商用的材料了。

幾乎就在前後腳,奧馬爾·亞吉研發出了MOF-5,這玩意兒不僅耐高溫,還有著誇張的內部比表面積(理論上,幾克 MOF-5 粉末內部孔隙展開的面積,足以媲美一個標准足球場),這樣的性能就已經超越當時大部分材料吸附氣體的能力了。



從此,大量投資者開始動心,紛紛投資研發各類新型材料。

如今,這些新材料也開始逐步進行推廣,走進大家日常生活了。

比如亞吉團隊已經研發出能夠捕獲水蒸氣轉為飲用水的新材料,完全可以用在幹旱的沙漠地區,利用清潔能源進行集水。



還可以直接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有效地促進實現碳中和。



相比於前兩個獎項得主有點“接地氣”的研究方向,物理學獎得主們約翰·克拉克、米歇爾·H·德沃雷和約翰·M·馬蒂尼斯就有點科幻了,他們憑借著在電路中實現宏觀量子力學隧穿效應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貢獻拿獎。






網上不是流行那句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嗎?

但實際上,以前的量子力學那些看似詭異的效應,普遍被認為只有在非常微小的尺度才會出現。

而今年的物理學家得主們就顛覆了這個認識。

關於量子力學有個很經典的故事,我們日常生活中,你沖向一面牆壁,往往會撞個鼻青臉腫,程度嘛取決於你心有多狠;你朝牆壁扔出一個球,它也會反彈回來。

但在小小小的也很可愛的微觀世界裡,單個粒子會直接穿過“牆壁(等效的勢壘)”,閃現在另一側,這種現象被稱為“隧穿”。

而在1984-1985年時,約翰·克拉克、米歇爾·H·德沃雷和約翰·M·馬蒂尼斯通過一系列精妙的實驗證明了,只要條件合適,宏觀系統也能發生隧穿(此處實驗理解難度頗大,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這一量子現象發生,讓他們堅定了心中的猜想:宏觀量子現象是真的存在。

於是,他們加班加點,繼續實驗觀察,發現哎呦呵,可了不得了,這個搭建出來的系統還真符合其他量子世界的特征。

那就是說,條件合適的話,宏觀系統也能擁有量子力學的特性。

大家不妨腦洞大開,如果哪天你成了一個宏觀量子系統了,是不是直接就變身成了DC漫畫裡的曼哈頓博士了?

當然了,如今的量子技術還沒到這個地步,但也已經給人們帶來了無限遐想。

比如約翰·馬蒂尼斯直接把這種具有量子化能級的超導電路,用作信息單元,也就是如今常聽說的量子比特,從而就衍生出了量子芯片、量子計算機。。。

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量子傳感、量子計算等等。

或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真是對的。

好了,到這裡基本就盤完了今年已經公布的諾貝爾獎得主們了,哦,就在寫稿的時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公布了,近年呼聲很高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成功拿獎,只不過對於文學獎這塊,江江只能說,在看了在看了。



最後再和大家多聊兩句,相比於去年幾個獎項都沾了點AI,到今年全面回歸基礎科學,2025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顯得更純粹了些。

所以,我們這些看客們,是不是或許也可以少一些“誰輸誰贏”的口水戰,多一些對科學本身的敬畏。

這些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堅持,無疑是全體人類的共同智慧結晶,最終會推動全人類社會的進步。

這,或許才是諾貝爾獎年復一年,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故事核心。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