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別整天喊科學沒突破了 今年諾獎全是高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就在剛過去的這個國慶中秋8天長假,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們,顯然沒趕上好時候。


他們在我們的十一假期裡,陸陸續續投票公布了2025年的諾貝爾獎。

目前,除了諾貝爾和平獎之外,其他獎項都已經全部公布。


不過有意思的是,今年在互聯網上關於獎項本身反而沒太多聲音。

更多的人關注的,都是像今年日本一舉拿下諾獎雙黃蛋、谷歌又贏麻了之類的新聞。

因為這是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的鄰居,在25年裡拿下的第22個諾獎,而就在世紀初,日本曾提出50年內拿30個諾獎的計劃,現在看起來距離目標完成似乎只是提前多少年的問題。

而另一邊的谷歌,在短短兩年內,已經有5名科學家拿下了3個諾貝爾獎,人類歷史上,超過這個數字的企業似乎只有宗門老祖貝爾實驗室和IBM了。。。



又被劈柴哥裝到了




所以大家就七嘴八舌聊著他倆。

其實,這些外界的言語討論,本質上和諾獎並沒有關系,而且大部分諾獎更多反映的是,過去技術突破的積累,並不一定就是當下科技實力、科研能力的真實體現。


所以,江江覺得吧,與其把口水仗流在這些風言風語上,還不如聽咱給大家嘮嘮到底這些諾獎本身有啥故事。

咱們先看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瑪麗·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和日本科學家阪口志文剛一舉拿下,而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外周免疫耐受機制方面的開創性發現。



大家一聽什麼免疫啦什麼的,是不是會有種死去的“生物課”記憶在攻擊我。

沒錯,如今哪怕走進一間初中課堂,孩子們都能告訴你,人體保護自己、抵抗外界病毒、細菌的入侵,靠的是自身免疫系統。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