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50 年都不敢建的水電站 中國為啥現在開工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五十年前,中國科考隊第一次踏入這片與世隔絕的峽谷時,就被它的力量徹底震撼 —— 雅魯藏布江在喜馬拉雅腳下切出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天然落差超 2,200 米,發電潛能足以點亮億萬家庭。


為什麼明知這裡蘊藏如此巨大的能量,我們仍然等待了半個世紀才真正動工?是什麼樣的困難,讓幾代工程師殫精竭慮?我們又將如何在地質條件最復雜的禁區,深入地底,去建造這項史無前例的世紀工程?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一窺全球最大的水電工程 —— 雅下工程,到底是怎麼建的?


一滴水,從高處下落。摔到一架小水輪上,重力勢能轉換為動能,會帶動扇葉旋轉一點點距離。來更多的水,扇葉會旋轉得越來越快。加大扇葉,同時加水,現在你有了一架水輪機。

水輪機高速旋轉,帶動發電機的轉子轉動。轉子上的磁場隨之旋轉,並不斷切割外圍的定子線圈,就能產生電流。這就是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

水電站的電力,歸根結底來源於水流的勢能。想知道一條河到底能發多少電,我們可以用水力發電潛能公式來計算:

其中的 Q 和 H,分別表示水流的流量和水頭高度。這兩個條件,是決定水力發電潛力的關鍵因素。



那麼縱觀全世界,哪裡有著最佳的水電潛力呢?沒錯,就是雅魯藏布江,尤其是這個大拐彎處。這裡的江水在短短 150 公裡的流經路徑內,形成了超過 2000 米的天然落差。

如此巨大的落差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產生,它是一上一下兩種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大家初中都學過的板塊碰撞之力。

雅魯藏布江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正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間強烈的擠壓,導致了地殼快速且不均衡的抬升,由此形成了地球上最雄偉的山系。



碰撞之力拔高了山脈,但為什麼大家都在提高,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卻在變得越來越深呢?

這就要得益於,那股神奇的向下之力了。

與一般的高山河流不同,雅魯藏布江是一條先成河。所謂的先成河,指的是雅魯藏布江出現的時間比周邊山脈更早。在周圍山脈隆起前,這條大河就已經存在了。

多年水流沖刷造成的強烈向下侵蝕,生生切穿了上升的山體。

一邊是板塊抬升,另一邊是水流侵蝕,一上一下兩種力共同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峽谷。

但光是深可不夠,通過發電潛能公式我們能夠知道,水力發電除了需要很大的落差外,還需要巨大的水流。

而這,恰恰是雅魯藏布江的另一特長。



雅魯藏布江年徑流量 1380 億立方米,是中國第四大的河流。

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流量,還要感謝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每年夏季,印度洋吹來大量水汽,但高高隆起的喜馬拉雅山就像一堵高牆,將大部分水汽阻擋下來。

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墨脫,是為數不多的缺口之一。堆積的水汽找到出口,於是一股腦湧入,形成了水汽通道。

水汽通道,不僅讓墨脫成為了西藏小江南,還源源不斷地為雅魯藏布江兩岸帶來豐沛降水,最終匯聚成了這條滾滾大河。無與倫比的水頭高度,加上奔湧不息的巨大水流,共同造就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發電潛力。

有潛力,還得開發出來才實際。2025 年 7 月 19 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

關於該工程的建造方案,目前一共只透露出了八個字:截彎取直、隧洞引水。

這八個字可以分成兩部分,讓咱們分開說。

截彎取直

前面講過,整個大拐彎區域的河流長度只有 150 公裡,但落差卻有 2,000 米。這樣的坡度已經很驚人了,但工程師們仍然覺得不夠。

他們連拐彎都不想要,而是准備直接從上游向下游開鑿一條不到 50 公裡的隧道,通過隧道引水發電。

具體地說,雅江工程將在大拐彎上游的派鎮附近設置取水樞紐,將部分江水引入引水隧洞。水流在隧洞中穿山而過,繞開長達數百公裡的天然河道,以近乎直線的路徑,到達下游的墨脫縣附近。

隧洞取水

在江水奔流而下的過程中,水流將利用其超過 2,000 米的巨大天然落差,驅動地下廠房內的水輪發電機組發電,最後再將水流釋放回雅魯藏布江主河道。

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巨大的水頭壓力,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分階段實施建設,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整個雅下工程規劃由五座獨立的電站,串聯在一起,構成的梯級開發體系。

這種模塊化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單一節點的工程風險,也為未來的調度運行和維護管理提供了便利。



雖然今年才正式動工,但 " 截彎取直、隧洞引水 " 的建造方案,早在 2002 年就被提出了。經過多年論證,最終確定使用這套方案,是因為它有著諸多優勢。

首先就是水能利用率高。截彎取直縮短了水流路徑,從而能夠以極高的效率捕獲水能。五級階梯則能夠分散每座電站的負載,減少損耗,亦能延長設備工作時間。

效率高、工作時間又長,兩兩結合之下,雅下工程的綜合水能利用率能高達 85% 以上。

其次是生態友好。 通過隧洞引水,發電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地表植被的擾動,並為魚類等水生生物保留了部分天然河道,降低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沖擊。

還有,該方案的地質適應性強。雅下工程關鍵的引水和發電設施都深埋於山體內部,可以有效規避地表頻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提升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總之,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方案在充分利用當地水能資源的前提下,還減少了對生態的影響,同時保障了工程的安全穩定,實在是多方探討後的最佳方案了。

既然方案這麼好,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動工呢?其實,在雅魯藏布江修建水電站的構想,在很早之前就進入了國家的視野。



1973 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考察青藏高原。

在超過 50 個專業、2,000 多人的努力下,考察隊經過 4 年野外探索,終於確定雅魯藏布江蘊藏著驚人的水能資源。

1980 年,全國水力資源大普查啟動,雅江是重點考察項目,這次考察結束後,在雅魯藏布江上架設水電站的想法被正式提出。

2002 年,徐大懋和陳傳友在《 中國工程科學 》期刊上發表文章,探討雅魯藏布江水能開發的具體實現措施。

2024 年 12 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獲得核准。

到這一步,關於雅魯藏布江水能開發的探討和論證,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之所以半個多世紀都遲遲無法開工,只有一個原因,它實在太難了!


就跟把大象關進冰箱只需要三步一樣,理論上實現雅下工程也一共只需要兩步:挖洞、安水輪。



說起來簡單,實現起來卻難如登天,字面意義的登天。

雅魯藏布江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河,所在區域的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而下游的墨脫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境內唯一沒有通公路的縣。

就是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工程規劃挖掘一條世界上埋深最深、長度最長的水工隧洞,其中的挑戰可以想象。

在平地上挖洞,大家首先會想到盾構機。但是在高山區域挖洞,所使用的設備和盾構機還不太一樣。

盾構機更適用於黏土、砂土、淤泥等軟土地層,而高山這樣的岩石堅硬地層,所使用的設備被叫做全斷面隧道岩石掘進機 TBM。

雖然都是挖洞,但兩者的運行方式並不完全相同。

比較明顯的區別在於盾構機挖掘的地層較軟,需要依靠盾殼和管片來支撐隧道壁。

而 TBM 工作的地層較硬,在岩石穩定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支撐隧道壁。



這聽起來好像是一件好事,但其實並非如此。不用支撐的岩石穩定,但同時也意味著它堅硬,且蘊藏著巨大應力。

雅下工程的隧洞深埋於數千米的山體之下,時刻承受著巨大的地應力。

當岩體被挖開時,應力會突然釋放,可能引發岩爆。一旦發生岩爆,岩石會如爆炸般射出,對人員和設備構成致命威脅。

同時高山地區地形復雜,不可能一整條隧道都處在穩定岩層中,面對塌方、湧水、岩變等問題,都需要專門的對策。



這篇論文就講述了北疆供水二期工程中,TBM 施工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工程隊費盡千辛萬苦挖好了洞,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呢?才沒那麼簡單!

雅魯藏布江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水能資源,但也正是水能太豐富了,所以普通水輪機根本頂不住如此磅礴的水流。

我們需要世界上最厲害的水輪機。水電站所使用的水輪機通常被分為兩類:反擊式和沖擊式。

拿大家最了解的三峽水電站來說,它所使用的就是反擊式水輪機,更具體一點,是反擊式下的混流式水輪機。

這種水輪機的特點是,整個水輪都淹沒在水流之中。

水流會從水輪機四周水平方向向中心流入轉輪,然後轉為向下方向出口,水流進入轉輪時會推動轉輪旋轉,同時在向下通過葉片時還會再推動轉輪一次。

反擊式水輪機利用水流的動能與勢能發電,效率很高,但這類水輪機需要有壓水流才能工作,所以更適用於帶有大壩的水電站。

像是雅下工程這種水頭極高,又沒有很高大壩的水電站需要使用沖擊式水輪機。

沖擊式水輪機運行時,轉輪受到噴射水流的沖擊而旋轉,工作過程中水流的壓力不變,主要利用的是水流的動能,所以不需要整個泡在水中。

與反擊式相比,沖擊式水輪機結構簡單,運行穩定,更適合高原山地這樣的場景。確定了水輪機的類型,還需要知道水輪機的功率。

新聞裡說得很清楚,雅下工程年發電量 3,000 億千瓦時,要實現這麼大的發電量,一定要非常大的水輪機。

而全球最大的沖擊式水輪機,正來自中國廠商。不久前,央視報道了一台由哈電集團自主研發,外徑 6.23 米,重達 80 噸的 " 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 500 兆瓦沖擊式水輪機 "。

技術有了,設備也有了,想要完全驗證一項世紀工程,最好還有一個模板打樣。

2005 年就開始建設的錦屏一級、二級水電站就是最好的實踐。

特別是錦屏二級水電站,它位於雅礱江幹流,同樣是利用錦屏大河灣的天然落差,同樣是截彎取直、開挖隧洞、引水發電,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縮小版的雅下工程。

在雅下工程之前,它一直保有著 " 世界最大規模引水隧洞群 " 的稱號。

新聞要連在一起看:2006 年,國家通過錦屏二級水電站工程,學習如何在極端條件下建設復雜水電站。2016 年,北疆供水二期工程,又進一步強化了設備的使用和特殊困難的解決方案。2025 年,國產自研了世界上最大的沖擊式水輪機。

至此,我們才敢說能夠在雅魯藏布江,這條地上天河上,建設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

雅下工程難嗎?非常難,不然也不需要論證 50 年,不然也不會每個小步驟的實踐,都能衍生出新的世界記錄。

但是因為它難,我們就不做嗎?如果這樣想,就忽視了雅下工程的巨大意義。

雅下工程整體投資 1.2 萬億,並不便宜。

這 1.2 萬億投入之後,最直接的經濟收益是每年 3,000 億度電。按每度電 0.5 元計算,需要 8 年才能回本。

當然,實際還有運營維護成本,可能需要 10-20 年才能回本。從這個角度來說,雅下工程並不算一筆高回報的投資

但宏觀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乘數效應,它的意思大概是說,如果你投入一塊錢進入生產,實際上在整個社會中產生的經濟流轉遠遠不止一塊錢。

雅下工程萬億級的投資注入,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就業市場的帶動作用,才是更大的經濟回報。

更進一步地講,雅下工程對於墨脫的幫扶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很多人都知道,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修公路的縣,這裡山高路遠經濟建設緩慢。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對區域內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升級。

交通瓶頸的打破,能夠為墨脫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再更進一步,雅下這樣星球級的改造工程,對於人類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也是顯著的。

1962 年 9 月 12 日,約翰 · 肯尼迪在萊斯大學發表了著名的《 我們選擇登月 》演講。其中的這段內容,放到雅下工程身上,依然貼切。



我們建設雅下工程,不是因為它很簡單,恰恰相反,正是由於它困難重重。

通過這個目標,將凝聚和檢驗人類最頂尖的智慧和力量;這個挑戰,我們樂於接受、不願推遲且勢在必得,其他的挑戰亦是如此。

撰文:馮飛房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