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歐盟關鍵礦產百億計劃曝光,劍指中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關鍵礦產: 全球秩序變遷的“戰略錨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產業升級、技術變革與地緣政治的交織,正重塑全球資源治理格局。關鍵礦產(如鋰、鈷、鎳、石墨、稀土等)的戰略價值持續凸顯——既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設備、半導體芯片等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原料”,也是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剛需資源。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為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鋰、鈷、鎳的需求量將分別增長40倍、20倍、10倍,供需矛盾與爭奪強度將持續升級。

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與碳中和目標的主要推動者,歐盟長期面臨關鍵礦產領域的“三重困境”:


一是,資源高度依賴外部。歐盟本土已探明儲量不足全球1%,80%以上的鋰依賴智利、阿根廷,60%以上的鈷依賴剛果(金),90%以上的稀土加工依賴中國

二是,加工能力薄弱。歐盟在關鍵礦產精煉和深加工環節短板明顯,電池級鋰和鎳的加工能力僅能滿足自身約25%的需求。

三是,回收體系不完善。歐盟動力電池回收率不足15%,遠低於25%的目標。

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暴露了歐盟戰略資源供應的脆弱性,促使其將關鍵礦產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2024年5月,歐盟正式施行《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簡稱CRMA),首次以立法形式全面推進關鍵原材料的本土開采與加工,被歐盟官員譽為“一場革命”。

2025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遴選公布首批47個歐盟境內關鍵原材料戰略項目,總投資約225億歐元,涵蓋13個成員國的礦產開采、冶煉提煉及循環回收設施。這些項目覆蓋了歐盟所列17種戰略礦物中的14種,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清潔能源和國防工業所需的關鍵礦種。

緊接著在2025年6月4日,歐盟又增補了13個境外戰略合作項目,涉及多個非歐盟國家或地區的礦產開發,以拓寬原材料來源渠道、緩解對華依賴。



歐盟公布的首份47個境內戰略項目的國別分布 歐盟委員會官網

歐盟加速布局境外礦產戰略項目來緩解“卡脖子”風險,顯示出與美國等盟友協同重塑關鍵礦物全球供應格局的決心。這一系列舉措在提升歐洲供應鏈安全的同時,也對中國形成一定地緣壓力。系統剖析歐盟戰略項目的布局邏輯及結構性影響並針對性制定應對策略,對於維護我國資源安全和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歐盟關鍵礦產戰略項目的政策背景與目標體系

歐盟關鍵礦產戰略項目以《關鍵原材料法案》為頂層設計,以“供應鏈安全、價值鏈自主、規則權主導”為三大目標,形成了法律、政策再到項目的完整閉環。

(一)頂層設計:《關鍵原材料法案》的核心框架

作為歐盟關鍵礦產治理的“綱領性文件”,《關鍵原材料法案》可概括為“一個清單、三個目標、一個底線”,即明確了17種戰略性原材料清單,設定了2030年基線目標(本土滿足至少10%開采、40%加工以及25%回收利用),同時要求所有加工階段對每種戰略原材料的年消耗量,來自單一第三國的比例不得超過65%。

《關鍵原材料法案》的出台標志著歐盟從政策層面全面發力關鍵原材料領域。該法案不僅設定了2030年采掘、加工、回收比例目標,簡化許可審批流程,還要求各成員國指定單一窗口加速項目審批,並由歐盟層面協調監測供應鏈風險。

為實現目標,歐盟將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認定為“戰略項目”,在融資、許可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2025年3月25日公布的首批47個境內戰略項目正是《關鍵原材料法案》實施的初步成果,被視為提升歐洲資源安全的重要裡程碑。據歐盟委員會測算,這批項目若全部投產,歐盟在鋰、鈷等關鍵礦產的采選、加工和回收方面基本達到2030年目標要求。這標志著歐盟正由過去“原材料盲點”的被動買方,轉向主動構建自身供應鏈體系,以提高對戰略資源的掌控力。



歐盟產業政策專員斯特凡納·塞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直言,歐洲不能在鋰電池材料上“再犯依賴俄羅斯石油那樣的錯誤”。當前歐洲所需電池級鋰幾乎100%依賴中國精煉,因此在歐盟境內建設鋰礦加工廠、擺脫對中國鋰化合物的近乎完全依賴。此番表態凸顯出《關鍵原材料法案》戰略項目背後的強烈動機,通過系統性舉措推動歐盟關鍵礦產供應鏈從“全球依賴”轉向“區域自主”,增強歐盟在新能源轉型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戰略自主,為後續項目的推進提供明確的政策指引。



歐盟產業政策專員斯特凡納·塞茹爾內 歐盟委員會官網

(二)動因支撐:歐盟推出戰略項目的三重邏輯

歐盟密集推出關鍵礦產戰略項目,背後主要有三重邏輯驅動。

一是破解“對外依賴陷阱”的資源安全邏輯。歐盟本土關鍵礦產儲量匱乏,供應高度集中於少數國家,使相關產業鏈極易受出口國政策變動或地緣沖突沖擊(如智利2023年推動鋰礦國有化)。因此,本土項目提升開采和加工能力,通過境外項目對沖單一來源風險,是歐盟保障資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二是搶占新能源產業鏈制高點的產業競爭邏輯。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是歐盟的核心產業(2024年歐盟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的35%),而關鍵礦產是該產業鏈的“基礎原料”。目前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占據全球60%的產能,並且在鋰、鈷、石墨的精深加工環節(中國電池級鋰加工能力占全球的55%)占據主導地位。戰略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保障新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避免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被邊緣化”。

三是響應美西方“去風險”議程的地緣博弈邏輯。2024年以來,美西方加速推動供應鏈“去風險”。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RA)補貼本土關鍵礦產行業,要求新能源汽車電池原料75%來自北美或“友岸國家”。作為美國盟友,歐盟需同步推進類似政策,本質上是通過“地緣緩沖”布局,構建美歐主導的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網絡。

歐盟關鍵礦產戰略項目的具體布局與實施特征

歐盟關鍵礦產戰略項目分為“本土自主”與“境外補位”兩個階段,呈現“全鏈條覆蓋、地緣化布局、企業化主導”的實施特征。

(一)境內戰略項目:本土采冶回收能力全方位提升

歐盟首批47個境內戰略項目分布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芬蘭等13個成員國,涵蓋礦產開采、冶煉加工、回收利用三個環節。其中25個涉及礦山采掘,24個側重原料加工提煉,10個聚焦回收利用(部分項目涵蓋多種功能)。從資源種類上看,這些項目緊密圍繞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所需礦物:22個涉及鋰,12個涉鎳,11個涉石墨,10個涉鈷,另有7個涉及錳。總體而言,47個項目覆蓋了歐盟界定的17種關鍵原材料中的14種。

為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境內戰略項目的作用,特選取典型實例予以說明:

(1)鋰礦供應鏈項目。德國Vulcan Energy公司在萊茵地區推進的地熱鹵水提鋰項目,被歐盟列為鋰領域的示范性戰略項目。該項目計劃於2025年抽提富鋰熱鹵水,年產2.4萬噸碳中和氫氧化鋰,用於大眾、Stellantis、雷諾等車企以及LG新能源公司制造電池。時任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曾於2025年1月親赴公司視察,對歐洲本土鋰資源開發寄予厚望,強調“歐洲尤其德國本身就擁有生產這些原料的基礎”。這一項目的入選彰顯歐盟決心扶持本土鋰提取新技術,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電池需求。





德國法國上萊茵河游平原的鋰三角 Unlimited

(2)鎳鈷冶煉與電池回收。在芬蘭和波蘭等國,一批冶煉廠與回收設施項目入選戰略清單,用於加工鎳鈷礦和回收電池材料。例如,芬蘭正在推進擴建鎳精煉和硫酸鎳產能,以支持正極材料制造;比利時和德國亦有電池回收項目入選,旨在提取廢舊電池中的鈷、鎳和鋰資源。這些項目有助於歐盟在中游冶煉和循環利用環節提升產能,實現關鍵電池金屬的部分自給。

(3)稀土及國防工業關鍵材料。考慮到國防工業對稀土永磁材料的依賴,一些稀土分離和金屬提純項目也在名單之中。此外,西班牙法國、羅馬尼亞的1個鎂項目和3個鎢項目受到特別關注,這兩種金屬對軍工和航天工業至關重要。鎂合金是航空航天重要輕質材料,鎢則廣泛用於高強度合金和國防裝備。歐洲幾乎無原鎂產出,鎢資源高度依賴進口。通過開發西班牙境內的鎂礦以及重啟法國、羅馬尼亞的新鎢礦開采與精煉項目,旨在加強歐盟軍工產業的原料供應鏈韌性。

歐盟官方預計,這47個項目全部投產需吸引約225億歐元投資。為保障項目落地,《關鍵原材料法案》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成員國為戰略項目開啟許可審批綠色通道,采礦項目審批最長不超過27個月,加工和回收項目不超過15個月(以往此類項目審批耗時5到10年)。歐盟層面也在協調歐洲投資銀行(EIB)、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以及各國開發性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和公共擔保,並鼓勵私人資本參與。

總體而言,境內戰略項目的推出表明,歐盟正在從開采端到回收端全鏈條發力,通過擴產能和技術示范夯實能源轉型和高端制造所需的資源基礎,旨在緩解歐盟長期以來對進口原料的高度依賴,被視為保障歐洲綠色、數字“雙轉型”及防務自主的戰略基石。


(二)境外戰略項目:供應鏈多元化與伙伴合作

鑒於歐洲自身礦產稟賦有限,歐盟積極通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獲取境外資源。2025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13個境外關鍵礦產戰略項目清單,涉及歐盟以外若幹國家和地區(含成員國的海外領地)。在地域分布上,13個項目中有7個位於與歐盟簽署了原材料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的國家(或地區),包括加拿大(专题)、格陵蘭島、哈薩克斯坦、挪威、塞爾維亞、烏克蘭和贊比亞。其余項目則位於巴西、馬達加斯加、馬拉維、法國海外領地新喀裡多尼亞、南非以及英國歐盟優先選擇了政治關系密切且資源潛力突出的伙伴,一些傳統礦產大國(如加拿大、巴西、南非)和新興資源地(如格陵蘭島、馬拉維)均名列其中。

在礦種方面,境外項目主要瞄准與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相關的關鍵礦產。13個項目中有10個涉及電動汽車電池及儲能所需的鋰、鎳、鈷、錳和石墨等原料。歐盟試圖通過境外項目補齊境內未覆蓋的資源類型,全面增強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為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境外戰略項目的作用,特選取典型實例予以說明:

(1)英國亨默登鎢礦項目(Tungsten West Project)。亨默登鎢礦項目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曾經是歐盟的重要鎢產地,後因經濟原因停產。鎢因其高硬度和高熔點,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與航天工業(例如穿甲彈芯、火箭噴管等),而歐盟本土鎢儲量幾乎為零,屬於歐洲軍工急需卻對華高度依賴的礦種。通過與英國合作重啟鎢礦,支撐歐盟自身國防工業需求,預計到2030年可滿足歐盟30%的鎢需求。



Tungsten West在普利茅斯附近的礦山被指定為歐盟關鍵礦產戰略下的戰略項目。 圖自BBC

(2)烏克蘭巴拉希夫卡石墨礦(Balakhivka Graphite Deposit)。烏克蘭擁有優質石墨礦藏。一方面,該項目可為歐洲電池產業提供替代性石墨供應,預計到2030年可滿足歐盟20%的電池級石墨需求。另一方面,歐盟也展示出對烏克蘭和平進程與經濟重建的支持。在美國已於2023年4月搶先與烏克蘭簽署涵蓋天然氣、鈦、鋰、稀有礦產的資源開發協議背景下,歐盟此舉也是為了不在獲取烏克蘭戰略資源上落後於人。





Balakhivka Graphite Deposit在基洛沃赫拉德地區開發石墨礦用於電池生產。 烏克蘭商業新聞

(3)非洲及其他地區關鍵礦產項目。歐盟看中了非洲和其他地區的礦產潛力,例如馬拉維的稀土、贊比亞的銅鈷,以及法國海外領地新喀裡多尼亞的紅土鎳礦、格陵蘭島的稀土等。這與歐盟近年來積極同非盟和部分非洲國家簽署關鍵原材料諒解備忘錄的戰略一致。通過戰略項目形式,歐盟加大對這些資源地的投入並提升影響力,從而與中國在全球南方的資源布局形成競爭。

歐盟委員會承諾,將為推進境外戰略項目提供一定財政支持,並利用“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等政策工具,幫助合作國家建設相關基礎設施。這些項目不僅旨在為歐盟自身供貨,也強調“互利”。

歐盟此舉一方面出於供應鏈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多年“資源外交”的回應和競爭。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在非洲拉美布局大量礦業投資歐盟的介入可能改變中國在當地的投資格局。例如,歐盟與贊比亞結為原材料伙伴並選定戰略項目,該地區銅鈷礦的中歐博弈態勢或出現新變化。


總的來看,境外戰略項目的推出意味著歐盟正以空前積極姿態拓展海外礦業資源,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節點的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網絡,對沖單一來源風險。

歐盟戰略項目推動下的全球關鍵礦產治理變遷

歐盟關鍵礦產戰略項目並非簡單的“資源獲取”舉措,而是通過“供應鏈區域化、價值鏈垂直化、競爭模式創新”,推動全球關鍵礦產治理格局深刻變遷,對全球資源產業鏈版圖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供應鏈區域化、多極化趨勢加強。

過去二十年,全球關鍵礦物供應鏈高度集中於少數國家。歐盟或將改變這一格局,形成內外結合、多極並存的供應鏈體系。未來以歐盟美國日本(专题)為代表的西方盟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關鍵礦產供應鏈,或將與中國憑借先發優勢構建的現有供應鏈網絡並行存在。歐美一方面提升內部產能,另一方面從盟友和伙伴國獲取原料,通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推動全球供應鏈向多個區域中心並存發展。

二是國際資源投資和貿易博弈加劇。

隨著歐盟美國紛紛湧向第三國爭奪鋰、鈷、稀土等資源,新一輪全球“資源爭奪戰”已經打響。中國企業深耕多年的剛果(金)鈷礦、幾內亞鋁土礦等項目,正迎來西方競爭者的挑戰。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聯合了歐日等國采取協調行動,幫助一些國家開發礦產以限制中國的資源影響力。加拿大政府禁止中國資本投資其境內鋰礦等關鍵礦業,以保障本國和盟友的供應安全。歐盟在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達成雙邊關鍵礦物協議時,亦強調對等開放與產業合作。這實際上是在構築一個排他性的資源聯盟,即聯盟內成員間強化合作,而對被視為“不可靠供應方”的聯盟外國家提高准入門檻。

歐盟已表示將打擊原材料領域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必要時會使用貿易防御工具。這意味著如果中國對歐關鍵原料出口采取配額制或實施禁令,歐盟可能施加報復性限制,加速擺脫對華依賴。關鍵礦產供應鏈正在從單純的商業考量轉變為帶有“陣營色彩”的地緣經濟競賽。





MSP合作伙伴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专题)、意大利日本、挪威、朝鮮(专题)共和國、瑞典、英國美國歐盟 (由歐盟委員會代表)。 圖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三是資源國議價權提升,供應模式演變。

大國競相爭奪之下,一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上升,獲得更大議價空間。印尼近年憑借鎳礦豐度,通過禁原礦出口迫使中日韓企業在當地建廠,實現了從資源輸出向本地加工的價值鏈躍升;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等拉美國家加速組建鋰礦聯盟“鋰佩克”,希望通過集體談判收獲更多利益。歐盟聲稱其境外合作項目將促進第三國的“當地價值創造”,實際是試圖以合資建廠、技術援助等方式與資源國深度綁定。

長遠來看,在供需雙方更強調伙伴關系和本地增值的趨勢下,傳統上“原料—加工—制造”完全地理分離的舊模式可能部分改變。一些礦產將更多地在產地初加工,再由終端消費國進一步精煉或制成產品。各國也更注重循環回收、替代材料等途徑,以降低對原生礦物的需求。這些變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供應鏈壟斷局面,但也可能帶來效率降低、成本上升等問題,這意味著未來全球關鍵礦產價值鏈可能呈現供應多元化與成本高企並存的特征。

需要強調的是,全球綠色轉型對關鍵礦產需求激增這一大背景,使各國在資源博弈中更趨審慎。新能源汽車、儲能設備、電網升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發展將導致未來幾十年對鋰、鈷、稀土、銅等需求呈指數級上升。若因地緣政治對立導致供應鏈割裂、技術封鎖,不僅可能引發階段性供給失衡和價格劇烈波動,還將掣肘碳中和與科技創新進程。這種“兩敗俱傷”局面並非各方初衷。因此在博弈之外,主要經濟體也有動力通過對話與合作為供應鏈穩定設置一些“護欄”。

當前盡管西方在關鍵礦產上對華警惕,但歐盟並未像對俄能源那樣立即切斷對華礦物貿易,而是采取漸進式“去依賴”。這表明,短期內中國仍是不可替代的供應方,各方只能一邊調整優化供應鏈,一邊維持基本的貿易往來。可以預見,未來全球關鍵礦產格局將是在競爭中尋求相對平衡,既存在明顯的陣營化趨勢和零和博弈色彩,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合作,避免供應鏈徹底斷裂。

歐盟關鍵礦產布局的地緣影響及中國應對

我國是全球關鍵礦產的“加工大國”與“出口大國”。歐盟關鍵礦產戰略布局直指對華資源依賴問題,中歐在新能源和高技術供應鏈上的競爭態勢加劇。歐洲一方面投入巨資加強鋰、鈷、鎳等電池金屬的掌控,另一方面對迅速占領其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制措施(如2023年歐盟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啟動反補貼調查)。歐盟希望通過建立相對獨立的電池原料供應體系,將使其本土車企免受中國電池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掣肘,並削弱中國電池廠商的成本優勢。這將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的競爭力,甚至關系到全球電動汽車產業格局變遷。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情況類似。以風電為例,風力渦輪機所需的高性能永磁體高度依賴中國提供的鐠釹、鏑鋱等稀土金屬。歐盟試圖通過開發澳大利亞等地稀土礦、建立本土分離能力以及加強廢舊磁鐵回收,來滿足一部分需求。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開發稀土磁鐵替代技術(如無需重稀土的新型磁材)和改進回收利用,以防范潛在的供應制約。這種你追我趕的局面,體現了技術與資源的雙重博弈。在太陽能光伏產業,關鍵材料多晶硅生產中國占比過半,歐洲短期內難以改變這一現實,但也在謀求通過技術革新(如鈣鈦礦電池)和貿易手段來降低對中國在光伏供應領域的依賴。

國防與高科技方面的中歐博弈更為敏感。歐盟官員明確指出,“沒有稀土就不可能有國防工業”,而目前歐洲許多軍工特種金屬近乎100%依賴中國。這顯然令歐盟難以容忍。歐盟關鍵礦產戰略的一個直接目標,就是為軍工產業尋找可靠的原料來源。歐盟或將進一步聯合美國、加拿大等盟友共同建立國防材料供應鏈,從礦山開采到磁性材料、合金生產都盡可能自主可控。這將對中國相關行業構成長期壓力。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加緊擺脫對西方的高科技原料依賴,如實現高端碳纖維、航空發動機合金材料的自主生產,加強國內芯片產業上游材料(如硅片、電子氣體等)的自給。這實際上形成了雙向脫鉤趨勢,最終可能出現中歐在一些高端產業鏈上各自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彼此關聯度降低。





歐盟安全研究所分析師喬裡斯?特爾在歐洲經濟論壇撰文稱,如果中國利用其關鍵的原材料優勢對美國進行報復,歐洲將難以全身而退。 歐盟委員會官網

盡管競爭態勢明顯,中歐在關鍵礦產相關領域並非完全沒有合作空間。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能源轉型上有共同利益,都需要穩定可靠的的原料供應。短期內歐盟仍離不開中國大量的鋰電材料、稀土產品,中國也需要歐洲市場來消化本國光伏組件、電動汽車零部件等。如果任何一方貿然切斷某一關鍵產品出口,雙方產業都會受損。這種“相互依存”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為雙方保持理性對話提供了基礎。

此外,中歐在標准制定、綠色礦業、材料回收等領域也存在共同訴求,合作並非零和關系。通過產業對話,中歐或可在第三國礦業投資中探索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攜手助推相關國家提高采礦水平和環保績效。雖然目前中歐政治互信程度使得這種多贏合作難以大規模展開,但從長遠來看不應排除這種可能。

總體上,歐盟關鍵礦產戰略的推進將給中國帶來“供應鏈替代、技術壁壘、地緣擠壓、規則約束”等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推動合作的新契機。歐盟強力行動背後反映出自身戰略脆弱環節的焦慮,短期內其資源自主目標與執行力之間仍存在一定落差。在全球化高度交融的今天,中歐兩大經濟體完全脫鉤並不現實,有限度的競爭與合作將長期並存。

對此,中國既要積極維護自身戰略利益,夯實自身資源安全和產業競爭力,也需保持開放姿態,在國際規則框架內尋找合作機遇,防止沖突演變失控。為實現“內外協同、攻防並舉”,中國可通過強化國內保障、優化海外布局、突破核心技術、參與全球治理等多個方面,切實維護關鍵礦產安全,穩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8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