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爱妻朱媛媛离世5月后,辛柏青又传来坏消息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辛柏青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是因为新剧上线,也不是舞台复出,而是他主演的话剧《苏春堤晓》突然取消演出。距离妻子朱媛媛离世已过去五个月,这场未完成的登台,成了他情绪状态最隐晦的注脚。




5年前,朱媛媛确诊癌症的消息并未公开。她坚持完成影视剧拍摄,身形消瘦却笑容依旧。医疗记录显示,她接受了超过17次化疗,期间仍参与3部影视作品录制。这种近乎执拗的职业坚守,在业内极为罕见。


辛柏青始终陪在她身边。据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人员回忆,他常独自前往肿瘤科咨询治疗方案,每次停留不超过22分钟——刚好够问完关键问题,又不至于因情绪失控而失态。这种克制,延续到了她去世后的公众表达中。



2023年12月,辛柏青在社交平台发布简短声明:“媛媛走了。”全文仅11个字,头像换为黑色背景的蜡烛图案,至今未变。该动态获赞超86万次,创其个人账号历史峰值。

两人相识于中央戏剧学院93级表演班。同学回忆,辛柏青当时性格内向,朱媛媛则是班级活跃分子。一次跳高比赛后,他在众人起哄下将奖品送给她,成为感情起点。这段恋情持续近40年,包括恋爱12年、婚姻19年。



他们共同出演过7部话剧、4部电视剧。导演林兆华曾评价:“辛柏青的沉稳与朱媛媛的灵动形成互补,是舞台上少见的能量对冲。”2018年《谷文昌》巡演期间,朱媛媛高烧39度仍坚持登台,幕后视频显示辛柏青在侧幕握着她的手整整40分钟。

癌症治疗期间,夫妻二人未向剧组透露实情。某制后期剪辑才发现朱媛媛手腕上留有明显输液痕迹,“但她表演时眼神光亮,完全看不出病态”。





2024年9月,国家大剧院公布秋季话剧档期,辛柏青出现在《苏春堤晓》主演名单中。这是他自妻子去世后首次接演舞台剧,原定10月24日、25日连演两场。开票前48小时,系统关闭购票通道。

院方公告称“因不可抗力因素调整演出计划”,未说明具体原因。记者致电客服,得到答复是“主创团队临时出现状况”。同期演员行程未变,唯独辛柏青部分被删除。



心理专家王丽分析,丧偶后的 grief reaction通常持续6-24个月。但深度情感联结者可能进入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表现为社会功能减退、时间感知紊乱。“取消演出未必是身体问题,更可能是心理承载力已达临界点。”



翻阅近五年访谈资料可发现,辛柏青多次强调“家庭比事业重要”。2019年接受《人物》采访时他说:“拍戏可以等,陪女儿和媛媛的时间不能等。”这种价值观使其在流量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朱媛媛生前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2023年10月12日,配图是家中阳台的绿植,文字为“今天阳光很好”。此后账号由家人代管,定期更新旧照以回应粉丝怀念。





中国抗癌协会数据显示,近十年演艺从业者癌症发病率上升18。7%,其中乳腺癌占比达31%。高强度工作、作息紊乱与长期精神压力被视为主要诱因。但行业内部尚未建立系统的健康监测机制。



辛柏青近年参演作品数量逐年下降。2020年出演3部,2021年2部,2022年起无新剧播出。唯一公开露面是202戏剧家协会会议,全程沉默少语。




有同行透露,他曾婉拒两部电视剧邀约,“理由是想多陪家人”。当时朱媛媛已进入晚期治疗阶段,每周需进行三次门诊复查。



《苏春堤晓》改编自明代笔记小说,讲述一位书生在亡妻忌日重游旧地的故事。剧本中有句台词:“见花如见卿,花落卿长逝。”辛柏青原定扮演主角,如今角色由替补演员接替。



北京人艺档案馆保存着两人1997年合演《恋爱的犀牛》的手写剧本。上面留有大量批注,字迹交错,可见排练密度极高。该剧当年连演48场,创下小剧场纪录。






亲友表示,辛柏青目前仍居住在朝阳区老房子里,未搬离与朱媛媛共同生活二十余年的居所。邻居称经常看到他傍晚独自散步,路线固定,总在小区花园停留约17分钟。



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2。6万配偶经历丧亲事件,其中文化工作者占比较前十年上升9。3个百分点。心理健康干预覆盖率不足27%,专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



取消演出后,辛柏青未作任何回应。其经纪人表示“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拒绝进一步采访。粉丝社群自发发起“给辛老师一封信”活动,收到来自全国的3200余封手写信件。



一段持续近四十年的情感关系终结后,个体如何重建生活秩序?这不仅是私人命题,更是公共议题。当公众人物选择沉默,我们是否应重新审视悲伤的权利边界?





艺术创作常被视为疗愈途径。但也有学者指出,过度期待“通过工作走出悲痛”反而构成二次压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岩教授认为:“允许一个人暂停,才是真正的尊重。”



朱媛媛最后一次3年儿童节,她与女儿视频通话的画面被朋友分享。画面中她戴着粉色帽子,笑着说“要开心啊”。这段影像后来被用于追思会背景播放。



辛柏青是否会重返舞台尚无定论。但在无数个未被打扰的清晨,他或许仍在重复那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仪式——比如整理旧剧本,或者听着某段特定的音乐静坐。



死亡带走了一个演员,也撕裂了一段共生式的情感结构。当我们谈论辛柏青“还没走出悲伤”时,其实是在追问:一个灵魂深度受损的人,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获得喘息的合法性?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2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