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经济学人》杠上《人民日报》毫不留情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经济学人》10月13日指出,北京正活在一个与现实平行的世界里。当外界看到的是通缩阴影、房市低迷、消费疲弱,中国官媒却在连发八篇《人民日报》社论里高唱“中国经济健康、制度优越”。中国用“自信”掩盖了结构性危机——房地产泡沫难解、内需乏力、产能过剩持续恶化,而习近平又拒绝以税收或福利刺激消费。北京口口声声说当全球经济的“稳定锚”,实际上更像在守护自己的幻觉,哪怕代价将由整个世界一起承担。


两个现实:中国的信心与外界的危机感

外界看中国,看到的是一场无解的经济困局;北京看自己,看到的却是一个走向科技新时代的强国。


《经济学人》10月13日指出,关于中国经济的辩论,长期以来分成两派:一边是唱衰派,认为它是迟早会破的泡沫;另一边则相信这是一段可持续的成功案例。如今,讨论进入了更激烈的新阶段。世界多数国家既赞赏中国的成就,又被中国制造的出口浪潮冲得晕头转向;北京则笃信自己的模式完美无缺、绝对正确。

这场争论聚焦的,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真实样貌,而非未来的走向。在外界看来,这个经济体问题丛生:通货紧缩挥之不去,房地产市场崩盘,内需依旧疲软。许多官员与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靠著向世界倾销产能过剩商品撑场面,出口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北京的立场却截然不同,坚称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事实是中国经济正冲向新一波技术前沿。

这场争论早已超出了纸上谈兵,成为中美贸易战如此激烈的核心原因。川普政府中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早已虚弱不堪,只要加上关税与出口管制,就能逼北京低头。川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习近平“不想让他的国家陷入萧条”。但北京看起来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双方就像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中。

中国经济超赞”:八篇社论的宣告自信

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忧心忡忡的同时,北京正忙著展示自信。从9月30日到10月7日,《人民日报》连续八天发表关于经济的社论,完整展现了北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为月底即将召开、制定新五年计划的中共高层会议暖身。这些文章署名“锺才文”,代表中共中央主管经济与金融的主要决策机构立场,也表示文章的立场极具权威性,不容妥协。

社论的总字数超过一万字,可归纳为四个重点:

第一,中国经济状况极佳。社论强调,中国正从劳动力与重大投资等的传统成长动力,转向以创新与绿色科技为代表的新动力。为了佐证这点,《人民日报》特别引用数据:2024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达70,160件,比美国多出三成,被视为迈向“科技强国”的象征


第二,中国经济具强大韧性。社论提到美国保护主义与国内消费疲弱等挑战,但说这些都只是“小麻烦”。其中一篇还引用习近平的比喻:“中国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说明这个庞大体系足以承受任何风浪。

第三,中国是世界的“稳定锚”。社论认为中国不仅是全球成长引擎,也为世界经济提供政策连续性与庞大市场的确定性。这番话同时暗指,美国陷入关税保护主义,中国则是负责维持秩序的一方。

第四,中国的制度优势是竞争力来源。社论反驳外界指控中国“以补贴企业垄断全球供应链”,强调出口成功源自治理能力、规模优势与劳动人民的勤奋。文中甚至称,这是“对世界的贡献,而非威胁”。


中国模式的繁荣与代价

《经济学人》认为,那些社论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中国确实有理由骄傲。经过四十多年来的高速成长,中国从工业到创新都建立起惊人的实力,如今也比川普第一次贸易战时更能抵抗美国压力。

北京相信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而,这份坚定的信心,也让它对现实的阴影视而不见。把中国的内部脆弱视为大国前进路上的小波澜,实在过于傲慢。

多年来,房地产(广义而言)约占中国GDP四分之一,如今的颓势既深且久,成了整体经济的沉重包袱。房市低迷拖慢投资与成长,也让家庭财富缩水、消费意愿降到谷底。最直接的补救方式,是透过税制与社会福利提高民众可支配所得,但这又碰上习近平对“福利主义”的排斥,也违背他坚信的“中国的成长接力棒,已从重大投资交到创新手中”。《经济学人》指出,创新成果大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难以带动整体经济——专利申请,终究不能当饭吃。

令全球忧虑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始终不愿正视产能过剩。无论是想抵御美国压力,还是想夺取全球关键产业的主导权,汽车、太阳能板等行业的过度生产,根源都在那套靠投资堆出繁荣的经济模式。当政府同时收紧消费,供给自然远远超过需求。至于那些被挤压的外国企业,中国恐怕也没有太多同情。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竟以此为傲。社论自豪地说,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产业门类的国家,代表它是世界供应链和经济发展的“终极保障者”。《经济学人》提醒,能保障的同时也握有“封锁权”,正如北京在贸易战中,利用稀土优势对美国施压。中国希望被视为全球的稳定力量,但它的每一步,都更像是在巩固自身地位。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