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财政养了7000万人?越来越多人集中在体制内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和结构,既直接影响政府治理的成效,又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负担与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供养人员过少,固然可以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却妨碍政府治理的正常运行。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既会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又会增加财政负担,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和结构,一直众说纷纭,可靠的研究并不多见。最近,笔者看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学(季刊)》在今年刊发的一篇论文《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估算与结构分析》。


该论文基于多个来源的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与结构。

根据该论文的介绍,财政供养人员的统计有不同的口径,如果从采取最大口径的广义说法,会包括财政供养编内在职人员、财政供养编外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自收自支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如果采取最小口径的狭义说法,财政供养人员包括财政供养编内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如果采取中间口径的说法,财政供养人员包括财政供养编内在职人员、财政供养编外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该论文同时对最小口径、中间口径、最大口径进行测算,将中间口径作为核心估算结果。

据该论文的测算,从绝对数量来看,各个口径的数据都显示,近年来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仍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到2020年间,以中间口径度量的财政供养人员从5212万人增加到6846万人。财政供养的在职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从2004年的5.04%上升到2020年的5.54%,说明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集中在“体制内”。




该论文表示,尽管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后,财政供养人员增速有所放缓,但就其“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而言,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上升趋势仍未被彻底抑制。


除此之外,根据该论文对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测算可以发现: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上升很大程度上来自离退休人员的增加,2020年财政供养人员中近四成并非在职人员;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编内人员明显缩减,但编外人员不断上升,2004年215万编外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到2018年已经膨胀到442万,增幅超过一倍;从纵向上看,财政供养人员庞大的规模主要来自基层区县组织;财政供养人员在空间上出现局部地区编制相对紧缺与少数地区人浮于事并存的错配现象,人口越少的地区的供养率越高,人口较多的地区的财政供养负担反而相对较轻,地级市供养率呈现出明显“西高东低”的不平衡特征,这说明对不同地区的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不宜采取简单的数量严控政策,而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政策。

应该说,该论文的测算结果符合大众的普遍观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连续数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惊人成绩,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这背后当然有非常多的因素,尤其是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广大中国人的辛勤努力。在众多促成中国发展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应被忽略,即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成本总体而言大幅下降,从而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潮”、“创业潮”流行的时代背景。

但过去一些年,中国的体制成本有重新上升的迹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去市场拼搏,而是在避险求稳心理的驱使下纷纷挤入“体制内”,造成社会开始流行“考公热”、“考编热”的现象。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持续增加相伴随的是,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拿着丰厚养老金的“体制内”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既给社保体系、公共财政带来压力,又引发大量的年轻人和“体制外”人员对养老金不公的不满情绪。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