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英國: 英國要租香港100年,李鴻章卻只肯租99年,如今...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道德和公理,只有在力量對等時才有意義。”在個人與個人、國家與國家的博弈中,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僅僅依靠談論道德和公理是不現實的,結果往往會是屈辱。真正決定一切的是強大的實力,它決定了何為道德、何為公理。而當雙方實力相等時,才可能在平等的條件下展開討論。因此,強大才是所有權力的基礎。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力衰退,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清朝屢屢敗北,國門被迫打開。列強用大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比如《南京條約》中,香港(专题)被割讓給了英國英國開始實行租借統治。當時英國出租借100年,而李鴻章堅決只肯接受99年。看似這只差了一年,但其中的智慧,直到最後才顯現出來。


01 末路政權,腐化如草木



提到晚清歷史,很多人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惋惜。因為晚清開啟了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而這份憤怒,主要集中在當時腐敗的清政府。然而,清朝的腐敗與衰弱,其實是從早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要追溯到順治年間的政策,才能明白這一切的根源。大家知道,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一個長期由漢族人主導的社會。雖然清朝通過與漢族人通婚來鞏固政權,但更多時候,他們采取的是壓制政策。任何批評政府的聲音都會遭到嚴厲打壓,文字獄成為了壓制思想的工具。



由於言論的嚴密封鎖,民眾與朝臣開始不敢發聲,久而久之,民眾甚至失去了要求政治清明的願望。對內的鎮壓和思想麻痹,使得清朝逐漸與外部世界脫節。面對外來的先進文化,清政府不僅關閉了大部分的通商口岸,還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的統治者選擇與世隔絕,陷入了一種自滿與自戀的狀態。雖然清朝的基礎還在,但卻在原地踏步,腐敗已經從內部蔓延,最終導致退步。





到了乾隆年間,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革命,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這個時期,英國在軍事、航海等各方面都大大增強了實力,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中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曾被描繪為一個黃金和香料遍地的富庶之國,吸引了英國的目光。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的軍事實力在戰爭中暴露無遺,很快就被擊敗。1842年,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這其中明確規定香港割讓給英國



02 百年屈辱,歷史的傷痕


原本人們以為,《南京條約》的簽訂能讓清朝政府意識到自身的弱點,從而加強改革,但從隨後的戊戌變法可以看出,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進步的心態。通過鎮壓義和團運動,統治集團的保守態度更加顯露。而《南京條約》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條約,但它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實在是深刻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最顯眼的就是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



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參與了談判。當時,條約中規定香港要租借給英國100年,但李鴻章堅決要求只租99年。雖然看起來這只是差了一年,但在國際上,租借一個地方100年意味著該地租借期滿後會歸屬租借國。而李鴻章堅持99年的租期,或許是想為後世爭取一些空間,期望中國能在未來收回香港。英國最終為此妥協,簽署了99年的租期。




1997年,香港如期歸還中國。這一年,正是租期到期的時刻,盡管英國當時不情願歸還,但最終還是不得不遵循協議。通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領導人努力,香港成功回歸。李鴻章當初堅持99年的決定,顯得異常睿智,因為它為香港的回歸鋪平了道路。





03 結語



盡管《南京條約》中租借的時間只差一年,但這一年卻至關重要。它幾乎決定了香港是否會永遠歸屬於英國,還是能夠如期回歸祖國。清朝雖然衰弱,但李鴻章和一些有責任感的官員依然在為國家爭取最後的尊嚴。雖然1997年香港回歸離不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但李鴻章在1842年的談判中,堅持爭取那一年,為香港最終的回歸奠定了基礎。

這一年的差距,彰顯了一個深刻的教訓:不要忘記歷史的屈辱,不要松懈,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扞衛自己的權利和尊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幫助國家走向更強大的未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