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杨振宁: 《纽时》讣告丨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44年,杨振宁从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抗战期间,清华从北京迁址昆明)。不久后,他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原本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恩里科·费米——这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曾主持首个成功的核链式反应实验。


杨振宁意外得知费米即将前往芝加哥(专题)大学参与“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项目),便随之前往芝加哥。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正是费米教会他“理论必须与实验紧密相连”,并告诉他“物理学需要一砖一瓦、一层一层地从基础搭建起来”。

芝加哥杨振宁与李政道重逢——两人在中国求学时便已相识。在匈牙利裔“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一年后,他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师从时任院长罗伯特·奥本海默。


杨振宁曾回忆起与研究院最着名教员爱因斯坦的一次交集。当时他刚在《物理评论》发表一篇论文,爱因斯坦希望与他讨论该论文。杨振宁表示,两人交谈了一个半小时,但自己“没太听懂对话内容”。

“他说话声音很轻,”杨振宁说,“而且,能与这位我仰慕已久的伟大物理学家近距离接触,我太激动了,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他讲话。”

在普林斯顿站稳脚跟后,杨振宁开始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度过暑期。在此期间,他与办公室同事罗伯特·L·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重要框架。他们借鉴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提出的“规范场论”,创立了“规范原理”,解释了量子物理核心领域中电磁力、弱核力与强核力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自相互作用”。

2006年,杨振宁在石溪大学接受采访时谈及这一理论:“我们发表那篇论文时,没人觉得它重要,我们自己也没想到它会有这么大影响力。但我们当时认为这个想法很美,数学结构也非常优雅,所以还是发表了论文。20年后,一系列实验表明这个方向大致正确。又经过五年的深入研究,人们才明确:它不仅大致正确,而且完全正确。”

与此同时,杨振宁还在与李政道合作——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职。从1956年开始,两人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

但两人的合作关系逐渐出现紧张,最终于1962年分道扬镳。让李政道感到不满的是,杨振宁有时会强调自己的“资历”,因自己年长四岁而坚持名字排在前面。李政道在1986年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正是因为这一点及其他原因,我与杨振宁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


多年后,杨振宁在2000年接受《新闻日报》采访时,称这次决裂是“一场悲剧”。

杨振宁对自己的成就并非总是保持谦逊。在他60岁生日前夕,一些仰慕他的同事提议撰写论文,汇编成一本“纪念论文集”(Festschrift),以致敬他的学术贡献。但杨振宁认为,一本收录自己论文并附上解读的集子会更有意义。

在这本论文集中,他描述了诺贝尔奖级成果“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起源,并将大部分功劳归于自己。后来,李政道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版本。


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前往石溪大学担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教授”,并担任该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所长。

1971年访问中国后,杨振宁开始重建旧时的联系。后来,他担任香港(专题)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是杜致礼,两人相识于中国——当时杨振宁中学任教,杜致礼是他的学生。两人结婚53年,杜致礼于2003年去世。除第二任妻子翁帆外,杨振宁的在世亲人还包括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三个子女(Franklin Yang、Gilbert Yang、Eulee Yang),以及两名孙辈。

在接受《新闻日报》采访时,杨振宁表示,他怀疑物理学家永远无法找到“万物理论”(能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统一理论)。

“自然界极其微妙,”他说,“我个人认为,人类无法完全探究自然界的深层奥秘。毕竟,人类的大脑只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怎么可能与自然界的无限深度相匹敌呢?”

迪伦·洛布·麦克莱恩对本文亦有贡献。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64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