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杨振宁: 翁帆发声字字催泪 清华吊唁堂细节感人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有人说她 “贪图名利”,有人说她 “炒作博眼球”,甚至有人翻出她的学历背景 —— 汕头大学英语本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硕士 —— 质疑她 “配不上” 这位科学巨匠。


翁帆什么都没说。她只是默默搬进清华园的 “归根居”,陪杨振宁散步、读书、看《新闻联播》。杨振宁喜欢开车,85 岁才把方向盘交给她;他爱吃广东菜,翁帆就跟着厨师学做清蒸石斑;他偶尔会忘记带钥匙,翁帆就把备用钥匙挂在脖子上,像个贴心的小管家。

21 年过去了,当初的质疑声渐渐消散。人们发现,翁帆真的做到了她在婚礼上说的:“我要让杨先生的晚年过得像春天一样温暖。”


从清华园到诺贝尔奖:他用一生画了个圆

杨振宁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1922 年,他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教授,7 岁的杨振宁跟着父亲住进清华园西院 11 号,在科学馆的走廊里追着蝴蝶跑,在图书馆翻看《神秘的宇宙》,偷偷立下 “拿诺贝尔奖” 的誓言。

1945 年,23 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他跟着费米研究核物理;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与李政道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震惊世界。1957 年,两人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1971 年,中美关系解冻,他第一个回到祖国,见到周总理时,激动得声音发抖:“我终于回家了。” 此后几十年,他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建立清华高等研究院,捐出美国房产,把 2000 多件手稿、图书捐赠给清华图书馆。


他常说:“我的一生是个圆,从清华园出发,绕了地球一圈,又回到了这里。”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一刻,清华园的银杏叶正黄得透亮,仿佛在为这位游子鼓掌。

清华悼念细节:普通人的追思最动人

杨振宁去世后,清华园的悼念活动持续升温。


科学馆 119 室的缅怀室里,菊花丛中摆放着他的照片:年轻时西装革履,老年时穿着红毛衣笑出皱纹。



照片墙上,有他给本科生上课的场景,有他和同事讨论学术的瞬间,还有他抱着曾孙的全家福。

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拄着拐杖在照片前鞠躬;有穿着实验服的博士生,偷偷抹眼泪;还有普通市民,带着孩子来感受 “科学家的气息”。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杨振宁爷爷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家国情怀’。”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人的追思。有人在留言簿上写:“杨先生,您让我知道,原来科学家也可以这么有人情味。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61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