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看著滿院發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地方農業部門看來,這樣的安排有其合理性。河南某糧食大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將補貼發給企業更有效,“群眾沒有烘幹條件,直接發給群眾也不能把濕糧變幹,烘幹企業收糧後烘幹,能幫助消化農戶手中的濕糧”。


擺在張先生面前的選擇並不多。自家玉米量不足就近烘幹站的起烘線,即便找到願意接收者,還得額外支付運費和烘幹費。“拿了補貼的烘幹站既不免費也不降價為農戶烘糧,還借機壓價收濕糧,這不是兩頭賺嗎?”

上述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補貼並非為了讓烘幹企業獲利,而是通過補貼降低其烘幹成本,促使其收購農戶的濕糧。


按照這一邏輯,補貼成為推動企業收濕糧的激勵手段。不過,上述烘幹站老板直言:“即使沒有補貼我們也會幹,這就是我們的生意。有補貼後能多收一點,但烘幹和收儲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超負荷收濕糧,不然糧食收來,堆在我們這兒也會發霉。”

至於糧價低,上述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解釋,當前部分玉米含水量達40%,100斤糧要去掉40斤水,烘幹後只剩60斤,按原來每斤一元多的價格,減去霉變等損耗,其實也就五六毛一斤。

連綿陰雨下,帶來了另一門生意。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多家銷售烘幹機的商家,商家稱近日河南、山東等地的訂單火爆,交貨需等待一周以上。

救災機制如何優化?




有的玉米籽粒已發芽成幼苗(圖/受訪者提供)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教授錢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黃淮海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業農村部已啟動應急機制,組織農機搶收、搶烘,遵循“先熟先收、有澇先收、易損先收”的原則,全力搶收減損。“然而在基層執行中,短期內效率優先為導向的應急機制與長期內農戶個體化、公平的服務需求之間還是有落差的。”


針對“部分烘幹站拒收散戶濕糧”的現象,錢龍指出,烘幹機的啟動存在較高成本。陰雨導致糧食濕度上升,烘幹費用隨之增加,企業因成本與效率考量而設定“起烘量”門檻,從經濟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從災年救助角度看,如何保障散戶的利益,值得關注”。

他認為,救災工作在應急階段以效率優先,但長期而言,應關注公平與可及性。針對目前財政補貼主要流向設備端與企業端,擁有烘幹設備的種糧大戶、合作社能獲得優先保障,而缺乏條件的小農戶則被邊緣化的現象,要努力實現政策公平,需在結構上調整救助機制,讓小農戶真正受益。

錢龍建議,應推動烘幹設備的梯度化配置,增加移動式、小型化設備投入,或組織小農戶集中烘幹,降低單戶成本。當本地產能不足時,還可對跨區域烘幹給予運費補貼,鼓勵跨區域就近烘幹。

在糧食收儲體系中,國家對幹濕度有嚴格標准,烘幹企業在糧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錢龍指出,現實中,部分擁有烘幹設備的規模化種植戶或合作社以盈利為導向,將補貼留在自身環節,而普通小農戶的種糧收益則因缺乏糧食烘幹與儲備設備,面對不利糧情很難自救,導致糧食市場收購價格被進一步壓低。

錢龍進一步指出,這種分配格局或會帶來結構性失衡:擁有資源的種植大戶或合作社具備更強議價能力,而小農戶在救災資源分配中容易被邊緣化,他們可能需要自尋晾曬場地,陰雨綿綿則會引發他們手上的糧食進一步霉變和整體品質下降。更深層的風險在於救災體系信任感的削弱——“政策資源向企業傾斜,尤其是普通農戶得不到財政補助,沒有獲得感,久而久之會質疑政策的公正性,從而影響未來的政策執行與配合度”。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