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郑智化不能被理解,揭示了一个底层机制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连孩子都不能得到同理心,他们的重压都无法被解决,理解这一点,是不是就可以理解,郑智化的需求,将来也不会被落实?


很多人喜欢把问题归咎为制度,但制度需要人的认同和执行。还有人觉得,缺乏逻辑课,是糟糕的公共性的原因。但我觉得,一些更本能的特征,比如,同情、愤怒、热情,这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底层因素。只有先同情,才有公共讨论。

实际上,中国民间舆论中的共情,不是现在对个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上。反过来,情绪往往是对一个宏大概念的同理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愤怒。郑智化因为其身份,恰好激发了这个愤怒。


于是,当地铁里摔倒的老人无人搀扶,农村老人拿着微薄的养老金,“你弱你有理”的反问,成为社会流行,缺乏同情,就已经并正在塑造着中国社会。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中国科技自媒体50人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