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李顯龍:這國經濟終將超越中國,有一重要原因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李顯龍最近在一場活動的講話,把“印度經濟終會超越中國”的這個老話題再度推上熱搜。


李顯龍就直言,從長期來看,印度經濟有機會趕上甚至超過中國,而他給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人口結構更年輕,而中國則面臨人口下行與老齡化壓力。

這個判斷聽起來很有道理,畢竟人口結構更年輕,也就意味著勞動力更豐富,但若把結論簡化為“人口決定一切”,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先說幾組數據,當前中國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和總體經濟規模顯著領先印度中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制造業增加值與產業鏈完整性,依然是印度短期內難以復制的硬實力。印度當然增長快,但“快”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基數上實現的,追趕需要時間和質量的躍升,而不僅僅是人口紅利的堆積。

至於人口與增長的關系,李顯龍指出的核心點沒錯,人口結構會影響長期增長潛力。聯合國與多家機構的中長期人口預測顯示,印度人口年輕、未來勞動力占比保持較高水平,而中國在人口拐點上確有挑戰。



人口年輕是潛在能量,但要把這股能量轉化為生產力、技術進步與持續創新,需要做好3件事:普及且高質量的教育職業培訓、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與物流網絡、以及能把資本、高附加值產業與人力有機結合的治理與制度環境,缺一不可。

若只有人口而無制度配合,這個人口紅利很快會變成人口負擔。


印度的優勢與短板都很清晰,優勢是市場規模、英語優勢、服務業與數字經濟活力,以及近年來吸引外資的政策有所改善。短板則是教育質量參差不齊、識字學習成果仍需提升、基礎設施落差顯著、制造業配套與供應鏈深度不足、以及邦與邦之間在制度協調和法制效率方面存在問題。

國際組織和智庫都曾發出提醒,印度若不能在就業創造、技能提升與基礎設施建設上補課,所謂的“人口紅利”可能會被浪費甚至演變成青年失業窗口。




所以問題回到三個判斷題上,印度有可能超越嗎?這條路容易嗎?這是否必然?

我的答案依次是:可能性不大,不容易,絕非必然。歷史上沒有哪個大國的崛起是靠單一變量實現的;它是制度、教育、產業、外交與技術長期互動的結果。

印度如果在未來10年裡完成制造業吸收能力的躍遷、讓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快速提升質量、把基礎設施短板補齊,並能把外資與本土企業的協同做實,那麼在中長期它確實有望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超越。反之,若這些制度性改革不到位,增長可能繼續是“高但不穩”或者“快而不優”。

另外“人口決定論”的毛病說實話很明顯,比如若只看“年輕人口等於未來贏家”,那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早該成為世界頂流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