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26个亿万富豪都没拦住:纽约新市长掀起全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Club提要:近日,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当选纽约(专题)市市长,成为撬动西方乃至全球政治讨论的关键事件。其影响已超越美国本土政治博弈,折射出西方左翼在理念、策略与影响力布局上的全新走向,也为理解当代进步主义运动提供了核心样本。


马姆达尼摒弃空洞口号,聚焦租金冻结、免费公交、儿童保育普及等核心民生议题,以“反通胀、促平等”的具体纲领凝聚选民共识。这种将政治辩论从“身份政治”拉回“饭碗问题”的转向,不仅在美国引发共鸣,更被欧洲拉美左翼视为可借鉴的现实路径,证明以福祉为核心的社会政策能有效动员青年与工人阶级。

马姆达尼整合工会、社区志愿者与小额捐助者,通过大规模地推,实现投票率新高,其背后是移民(专题)群体与工人阶级等长期被忽视群体的跨界联合。这种突破传统党派框架的组织模式,打破了少数族裔“同化式生存”的局限,以“经济正义+文化代表性”构建起包容性政治联盟,为左翼注入新鲜的社会能量。


纽约堪称“全球资本主义灯塔”,马姆达尼胜选的象征意义正在全球漫溢,在欧洲引发左翼欢呼与右翼警惕,在拉美成为意识形态攻防的工具,更激励了非洲、穆斯林世界的少数群体。但在现实中,左翼仍面临权力边界约束、财政可行性争议与保守派舆论攻击等多重挑战,其变革主张需在体制博弈中接受检验。

马姆达尼的“纽约实验”已清晰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将越发“以民生为锚”、“以草根为基”、“以多元为翼”,在打破固有政治正确格局的同时,也面临着理念落地与体制兼容的深层考验,而这场变革的走向也将持续影响全球政治生态。

一、“民运领袖”当上纽约市长,美国真将迎来左翼浪潮吗?

近日,佐赫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在2025年纽约市市长竞选中获胜,标志着美国左翼一场深思熟虑、数据驱动且组织严密的“反叛”抵达最终高潮。这场胜利不仅改写了民主党人对城市权力的认知,更在全球进步人士群体中引发了对城市治理边界的重新思考。

这位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凭借一套具体且聚焦的政策承诺踏上竞选之路:冻结公寓租金、扩大儿童保育服务、推行城市公交免费政策、设立公有杂货店,以及向极高收入群体征税。

为将这些纲领转化为选票,他整合工会、社区志愿者与庞大的小额捐助者群体,构建起坚实的支持网络。竞选团队展开规模浩大的实地动员,敲开数百万户家庭的大门——这套“历史性规模”的地推工作获媒体广泛关注。这样的努力换来了丰厚回报:他在布鲁克林、皇后区等核心区域斩获压倒性多数票,更推动投票率创下1969年以来的新高——超过两百万纽约人参与投票。

草根动员、1199SEIU等工会支持,再加上伯尼·桑德斯、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等进步派名人背书,与政策纲领形成合力。最终,马姆达尼以51%的得票率胜出,击败前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成为纽约市首位穆斯林市长及数十年来最年轻的领导人。

即便在美国左翼阵营中,马姆达尼的政策主张与政治风格也颇具突破性。他摒弃象征性姿态,聚焦价格管控与反通胀:冻结租金、由市政府运营杂货店平抑食品价格,还计划向收入最高1%人群及企业加税,为普及儿童保育服务筹资。他借鉴了特朗普(专题)式的竞选风格,表现得更像运动领袖而非技术官僚。他将胜利视为结构性变革的授权,曾向支持者宣告“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强调市政府应主动作为而非被动管理。这种务实与激昂兼具的风格,精准吸引了受通胀压迫、对老牌政客失望的选民。

这场地方选举也因上述特质获得全国关注,成为进步民粹主义与建制派治理模式的试金石。不过,预判马姆达尼的施政前景,需先厘清纽约市长的权力边界。

根据纽约市宪章,市长拥有巨大实权:提出每年1000亿至1300亿美元的市政预算、任命各局负责人、掌控数十个机构运作,还能任命决定租金涨幅的租金指导委员会成员——这些正是他誓言要动用的关键杠杆。此外,市长还拥有法案否决权和紧急处置权。然而,马姆达尼也面临多重掣肘:纽约州政府保留地方自治审批权,可否决城市立法;州长与州议会掌控税收权力,能限制政策推行;市议会的人事确认权、法律诉讼及法院裁决,都可能削弱行政主动权。简言之,新市长可调整行政优先级和预算分配,但增税、全州性监管改革等重大变革,必须与州政府、市议会或选民达成共识。

随着中期选举临近,马姆达尼的胜选在美国两党内部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民主党内部的态度尤为复杂。全国党组织及建制派表面表示赞扬,称其印证了“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议题的号召力,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更将其视为“聚焦民生即可获胜”的范例。但温和派及党内元老却公开与他保持距离,不认可其过往部分激进言论。进步派核心则盛赞其变革意义,视之为提升投票率的典范;建制派媒体和评论家则呼吁谨慎,警告他可能成为民主党在郊区选区的“负资产”,并成为共和党2026年选举的攻击靶心。纽约市内的反应同样分化:部分犹太社区领袖心存顾虑,工会领袖与租户倡导者却欢呼雀跃。



无论如何,民主党内正经历类似特朗普10年前“异军突起”时共和党面临的冲击,党内核心仍保守且分化。在后续选举中,民主党人会有意识地借鉴马姆达尼的民生议题设置和组织经验,但会在意识形态和叙事策略上与之保持距离。换言之,媒体此前炒作的“左翼风暴”尚未真正掀起,而共和党及保守派媒体则更敢于发起直接攻击:他们将马姆达尼塑造成攻击模板,刻意渲染其“激进、财政鲁莽且存在文化风险”的形象,借此继续将民主党描绘成“偏离主流”的政党。可预见的是,两党围绕这一叙事的博弈将成为2026年中期选举的重要工具,用以争夺中间选民。

马姆达尼的胜选显然具有巨大象征意义,但能否带来实质性改变,取决于未来12个月的治理考验:他究竟会以现有约束下的务实再分配者身份执政,还是坚持做寻求通过法律和预算杠杆实现结构性目标的运动型市长?无论选择哪条路径,他与州政府官员、商业团体和联邦机构的摩擦都已注定。首阶段考验将出现在明年初的预算季,以及任何试图实施租金冻结的法律斗争中。这些关键节点,也将衡量马姆达尼的胜利究竟是一个短暂的选举转折点,还是一场具有全国性反响的城市治理实验。

▲ 今年7月,马姆达尼曾在华盛顿民主党议员举行了一场私人会议,分享了他意外获胜的竞选策略和经验教训。与会者(多为党内左翼人士,包括组织该活动的众议员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尔特斯)赞扬了马姆达尼专注于生活成本痛点的经济信息、“生动自然”的有效沟通策略以及在数字媒体和基层组织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民主党寻找 2026 年中期选举获胜策略之际,许多人认为马姆达尼的案例证明,应将重点放在民生经济议题上,而非文化战争议题。来源:Politco

二、一场胜选,两种解读:欧洲中间派找到新出路?

欧洲观察家看来,马姆达尼的胜选背后代表着新一轮意识形态博弈。纽约作为“全球资本主义的灯塔”,其政治动向向来具有世界性辐射力。

欧洲进步力量对这场胜利满怀热忱,马姆达尼提出的冻结租金、推行免费公交、普及儿童保育及向百万富翁加税等竞选纲领,让他们看到:大胆的社会导向型政策完全能有效动员青年与工人阶级选民。

欧洲左翼政党的反应尤为热烈,纷纷将马姆达尼的胜果与本土“反法西斯主义”、抵制保守主义的斗争相联系。德国左翼党(Die Linke)议员Nicole Gohlke直言,这一结果证明“以团结为核心的社会理念,即便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也能成功”;英国绿党领袖Zack Polanski则感慨这是“希望战胜仇恨”的明证,“马姆达尼关于解决全球不平等的主张在世界各处都能引发共鸣”。

法国极左翼的态度更显激进,“不屈法国”(France Insoumise)政党成员明确表示,马姆达尼的胜利印证了:唯有采取毫不妥协的“决裂”姿态、彻底打破现状,才能击败极右翼势力。法国绿党领袖Marine Tondelier也坦言,这场胜利“是难以置信的希望源泉,给左翼阵营注入了强大动力”,被法国左翼人士盛赞为一股“希望之风”。

南欧国家的左翼力量,则将马姆达尼视为可直接借鉴的典范。西班牙前首相、社会民主党人萨帕特罗(José Luis Rodríguez Zapatero)公开呼吁“选出更多像纽约市长这样的领导者”,称赞其竞选“兼具进步性与感召力”;西班牙“我们能”党(Podemos)领导人对这位移民出身、穆斯林身份的社会主义者尤为推崇,认为他“为争取体面住房、推动公共服务去私有化而奋斗”的姿态,预示着“一个强大且勇敢的左翼”足以阻挡右翼浪潮。意大利民主党领袖Elly Schlein也对其“反对高生活成本的鲜明立场”,以及“动员十万名志愿者对抗不平等”的行动力赞不绝口。

即便欧洲立场温和的中左翼群体,也承认这场胜利的重要意义,至少是对特朗普“倒行逆施”的有力抗争。比利时社会党领袖Paul Magnette将马姆达尼视为抵抗特朗普议程的“象征人物”,肯定其对“社会正义、可负担住房与普及儿童保育”的聚焦。《南德意志报》更评论称,马姆达尼的崛起具有全球性意义,是“对特朗普所代表的不公的直接回应”,为欧洲的变革诉求点燃了希望。

除理念认同外,欧洲进步力量更从马姆达尼的胜选中提炼出关键战术经验:将政治辩论焦点从身份议题,转移到最基础的生活成本问题——即“饭碗问题”上。同时,依托强大的草根组织、善用社交媒体提升亲和力,并与年轻、多元文化背景的选民群体建立有效沟通,以此大幅提升投票率。

与左翼的欢呼形成鲜明对比,欧洲右翼领导人和保守派媒体对马姆达尼的胜利充满警惕与质疑,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化认同与财政风险两大维度。文化层面,欧洲极右翼与保守派政客刻意放大马姆达尼的穆斯林背景和社会主义身份,借此渲染文化焦虑与安全恐慌。



法国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领袖巴德拉(Jordan Bardella)公开嘲讽马姆达尼,暗示其“首先是穆斯林,其次才是社会主义者”的自我定位,正是“大替代”(Grand Remplacement)移民议程的具体体现;另一位右翼领袖泽穆尔(Eric Zemmour)更警告,法国或许很快会在巴黎迎来自己的马姆达尼。意大利右翼联盟领袖Matteo Salvini在社交媒体上言辞激烈,给马姆达尼贴上“纽约首位伊斯兰市长”“社会主义者、亲巴勒斯坦、支持性别平权”等标签,直言这并非进步,而是西方世界“文化投降”的表现;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所属政党的议员Licia Ronzulli则嘲讽马姆达尼只会许诺福利,毫无预算管理意识。

西班牙保守派人民党(PP)发言人Carlos Díaz-Pache的批评更为直接,称马姆达尼“立场公然左倾,违背了让美国走向强大的核心价值观”。政策层面,保守派媒体普遍将免费公共交通、租金冻结等举措斥为“乌托邦式幻想”,甚至扣上“共产主义激进主张”的帽子,认为其完全不具备可行性。他们还强调,纽约的情况是“城市特有的个案”,其政治逻辑难以适用于以国家层面政治为主导的欧洲,不会对欧洲选民产生实质影响。

尽管意识形态对立尖锐,但欧洲各界对马姆达尼胜利的持续关注,本质上源于纽约的全球地位及其面临问题的普遍性。众多分析指出,纽约遭遇的住房成本高企、社会不平等加剧、通胀压力攀升等困境,与欧洲各大都市现状高度契合,“德国民众对高租金、高物价的抱怨,与纽约市民的诉求如出一辙”。


也有分析将马姆达尼同伦敦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做类比:两人同为左倾穆斯林,领导着全球主要城市,且都是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的攻击目标及特朗普等保守派人物的批评对象;在以色列(专题)-哈马斯战争期间,两人都努力与犹太社区建立联系。但二者政治背景存在显着差异:55岁的汗是更偏向体制内的中左翼政治家,成长于公屋,曾任职议会,出身巴基斯坦移民工薪家庭;34岁的马姆达尼则是民主社会主义“局外人”,出身更优越(父亲是人类学家,母亲是电影制作人),其胜利由草根、青年驱动的竞选活动推动。

此外,尽管两位市长管理的城市都面临犯罪率与高生活成本的担忧,但权力范围不同:纽约市长权力远大于伦敦市长,后者需与该市32个行政区共享权力。伦敦市长汗的成功连任对马姆达尼亦有启示:汗的多次胜选证明,在大型国际都市中,进步、多元文化的愿景能战胜本土主义和分裂言论;坚持大胆政策(如伦敦超低排放区)即便引发争议,也能赢得选民支持。但汗虽连任成功,仍未能完全实现住房建设等雄心勃勃的目标。

因此,欧洲各界普遍承认,马姆达尼的胜利象征意义远大于政策借鉴价值。对左翼而言,他们期待这一胜利能为遭遇保守主义逆流的本土力量“注入动力”;对右翼来说,他们刻意将其描绘成“无法复制的城市特例”,借此向选民警示“引入社会主义的风险”。归根结底,欧洲对马姆达尼的高度关注,折射出全球政治中不平等、民生困境与进步民粹主义三大议题的深度交织,其“纽约实验”也将持续影响欧洲政治风向。

▲European Policy Centre评论文章指出,马姆达尼的胜选为欧洲提供了两大重要启示:第一,“可负担性”已成为决定选举胜败的核心政治议题,马姆达尼专注于租金冻结、免费公交和市政杂货店等民生议程,直接回应了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存在的住房危机、通货膨胀和不平等问题;这证明了通过直接解决经济困境,可以成功动员年轻选民,避免他们转向极右翼寻求解决方案。第二,“中间政治地带”持续失势,马姆达尼的胜利(以及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德国左翼党、法国不屈服的法国等左翼力量的崛起)表明欧洲的政治重组不仅由极右翼驱动,也由日益增长的极左翼推动;这迫使中间党派必须选择与“极端”政党结盟才能执政,因此,对于欧洲的所谓“亲民主”力量而言,为政治生存计,解决可负担性问题已是当务之急,而在这一斗争中,主张财富再分配的极左翼民主力量可能比极右翼更值得成为盟友。图源:Le Monde

三、美国的地方选举,如何掀起拉美政治大辩论?

美国本土外,拉美或许是对马姆达尼胜选反响最强烈的地区。相关新闻持续占据各大媒体头版与社论版面,总统、政党领袖及媒体机构纷纷发声。要知道,他们平日极少持续关注格兰德河以北的地方选举。

核心原因在于纽约的特殊地位:它是全球金融、移民与多元文化的标杆,更是数百万拉丁美洲侨民的聚居地。对该地区政治阶层而言,这位35岁、拥有乌干达-印度(专题)血统的穆斯林民主社会主义者胜选,极具象征意义,直接触及西半球经济核心区中多样性、社会不平等及进步治理可行性的深层辩论。



拉丁美洲左翼是反应最迅速且热烈的群体,他们一致将马姆达尼的胜利,视为“包容性、再分配导向理念即便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也能成功”的有力证明。官方层面迅速给予肯定并进行类比。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Gustavo Petro)称其为“全球进步政治复兴的信号”,并将马姆达尼的施政纲领与自己过去提出的“人性化波哥大”(Bogotá Humana)倡议相关联;委内瑞拉官方媒体拉美通讯社(TeleSUR)盛赞其民生政策是“八十年来应对生活成本危机最具雄心的方案”。墨西哥总统申鲍姆(Claudia Sheinbaum)作为首批回应者,称结果“极具启发意义”,强调“各民族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这种克制态度,源于纽约拥有墨西哥本土外最大的侨民社区。

左翼媒体的庆祝更显狂热,深度阐释胜选的象征意义。巴西新闻网站Brasil247以《世界本应如此》为标题推出专栏,盛赞马姆达尼证明“共情政治可在新自由主义堡垒胜出”,并聚焦其“穆斯林、社会主义者、移民”的多元身份及反伊斯兰恐惧症的立场。阿根廷Página12则将胜选定性为“对精英阶层的挑战”与“社区力量的胜利”。在左翼语境中,马姆达尼治理下的纽约,已然成为拉丁美洲进步派心中“多元包容、对抗右翼民族主义”的理想城市隐喻。

不过,左翼内部也存在审慎质疑,为欢呼注入理性。阿根廷《拉丁美洲摘要》(Resumen Latinoamericano)等媒体指出,马姆达尼的言论虽鼓舞人心,但受结构性约束。墨西哥历史学家Christian Nader更直言,美国民主党常塑造“有魅力的多元身份象征人物”,却难以触及深层权力变革。其他派别则警示政策可行性:民生承诺依赖脆弱的市政财政及复杂的层级博弈。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的评论员以拉丁美洲先例提醒,不少左翼市长因紧缩政策、官僚束缚或资本外逃而难以兑现承诺。他们的结论是“警惕而非犬儒”:胜选揭示了可能性,但公平的落地远比投票支持更艰难。


拉丁美洲保守派将胜选视为“警示故事”,反弹强烈。阿根廷总统米莱(JavierMilei)阵营的评论员在社交网络大肆嘲讽,将马姆达尼贴上“承诺免费福利的共产主义者”标签,甚至恶意关联伊斯兰极端主义;极右翼网站Bardeo称选举是“左翼逐梦、右翼忧亡的镜像”。智利、巴西保守派聚焦经济风险:智利议员嘲讽马姆达尼是“加强版智利总统博里奇”,并借此抨击本国福利政策;巴西媒体Gazetado Povo警告其增税计划可能引发“世界金融之都的资本外逃”。

在两极之间,中间派声音相对较少。这场“美国选举”则被迅速工具化于本土政治斗争:智利、阿根廷将其用作党派攻防的武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则将其纳入“意识形态亲缘”叙事。各国都在从自身政治焦虑出发,试图掌控解读这一选举结果的话语权。这种差异清晰勾勒出区域政治版图:中左翼执政的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以庆祝为主;巴西态度分化;保守派执政的阿根廷、智利则将其用作攻击本土左翼的工具。

那么,马姆达尼掀起的新一轮意识形态辩论,能否改变拉丁美洲的政治轨迹?首先,象征意义不可忽视。拉美的进步派评论员,均将其视为“城市进步浪潮”的一部分——大型多元城市以包容性政策对抗国家层面的保守主义。他们指出,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圣地亚哥市长Irací Hassler等进步派市长已形成实践网络,马姆达尼的加入放大了“城市作为社会民主实验场”的理念。但总体来看,直接影响有限。该地区选举更多受制于通胀、犯罪、腐败等本土问题,而非对远隔千里的市长的意识形态认同。

本质上,拉丁美洲的高度关注更折射出自身发展模式的困境,也凸显出美式资本主义对该地区仍保有巨大的“灯塔效应”——当一位社会主义者在此胜选,彻底动摇了对“资本主义”的固有认知。在这个厌倦不平等却警惕剧变的地区,马姆达尼的崛起体现了21世纪拉美左翼的梦想:包容与再分配需在复杂的城市治理中验证,而非停留在宣言层面。

显然,拉丁美洲将持续关注纽约市长的“治理试验”。他们不再期待从海外获得救赎,但仍能从中听到自身那场“关于希望、恐惧与更公平城市生活承诺”的未竟之战的回响。

▲ Brasil247最新评论文章认为,马姆达尼所代表的租金冻结、公共交通零票价和市政补贴托儿所/市场等收入再分配政策,预示着一种新的国际进步主义旗帜正在升起,并为巴西总统卢拉和劳工党(PT)在 2026 年的议程提供了参考。这种“新议程”的实现,核心在于必须打破以“通胀是货币现象”为基础的正统货币体系,转而采用马姆达尼等左翼民主党人支持的“现代货币理论”(MMT)。MMT 主张主权国家发行自己的货币,在不借外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无限制的货币发行来维持低利率,为社会投资提供资金,从而使税收系统转变为监管工具而非收入来源。文章进一步指出,MMT 代表了工人阶级反抗新自由主义货币正统、摆脱薪资陷阱的“新版阶级斗争”,并指出中国等国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种与投机投资者脱钩的低利率和国家主导的经济组织模式;马姆达尼的胜利也标志着美国新秩序的崛起,为巴西等受“殖民食利主义”剥削的边缘国家指明了通过放弃失败的货币理论来实现经济解放的道路。图源:巴西劳工党领袖Lindbergh Farias在X上关于马姆达尼胜选的评论。



四、少数群体联盟的全球回响:超越身份政治正确,重回真实议题导向

在马姆达尼的整个政治生涯中,关于其穆斯林信仰和少数族裔身份的讨论从未断绝。因此,他的胜选也给非洲大陆、穆斯林世界以及全球移民群体带来了巨大激励。

非洲,马姆达尼的成功再次被诠释为“移民胜利”与“另类美国梦”的生动注脚。其故土乌干达的反响尤为强烈。坎帕拉《每日监测报》(Daily Monitor)对此连续报道:一个“印裔乌干达家庭的儿子”能登上如此高位,所有乌干达人“理应感到振奋”,更将这场胜利视为“给对政治疏离的非洲青年上的一堂公民课”。媒体纷纷热议,这一成就极大鼓舞了年轻一代——它证明非洲人在海外同样能突破局限、取得卓越成功,也再次印证了“美国是勇敢者的机遇之地”。

美国境内的非洲移民及散居群体而言,这场胜利更带来了强烈的集体赋权感。马姆达尼与索马里裔美国人Ilhan Omar等政治人物的崛起,标志着民主党内“新工人阶级移民政治”的兴起。数百万非洲移民与非裔美国人从这些领导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亲身经历过债务重压、社会不公与移民困境,更能共情底层诉求。

马姆达尼的成长轨迹更成为榜样力量的绝佳诠释。他在乌干达的导师们自豪地回忆,这位曾在坎帕拉报社实习的年轻人,正是通过深耕住房与劳工权益等草根领域,一步步走向纽约市长的职位。与乌干达本土自上而下的政治生态不同,他的崛起证明了“基层实干能铸就榜样力量”。更多媒体则借题发挥:美国人能选出马姆达尼这样的政治新人,许多非洲国家却因固化的政治壁垒,让变革举步维艰。

许多穆斯林主流媒体也将这场胜利奉为历史性突破。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特别强调,这位“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以压倒性优势胜选,是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鼓舞。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CAIR)评价,这一结果是“对伊斯兰恐惧症和反巴勒斯坦种族主义的历史性驳斥”;穆斯林裔美国国会议员Rashida Tlaib等纷纷表态,称其胜利是对“反穆斯林仇恨的有力回击”。

马姆达尼的崛起的确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他的案例颠覆了“好穆斯林/坏穆斯林”的陈旧叙事——既不刻意标榜世俗化,也不依附神权标签,这种多元身份让那些曾诽谤他为“圣战分子”的美国反对者不攻自破。穆斯林世界普遍注意到,马姆达尼加入了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等“西方国家穆斯林领导人”的行列,期待他们能切实推动反伊斯兰恐惧症与社会平等议题。

争议同样如影随形。马姆达尼对以色列政策的尖锐批评,引发了强烈反弹。一位以色列极右翼部长宣称这场胜利是“反犹太主义战胜常识”,甚至呼吁纽约犹太人移民以色列。此外,部分与以色列印度教民族主义结盟的群体——尤其是印裔美国人中的一些印度教团体,对马姆达尼过往言论表达了强烈质疑与不满。

超越区域视角,马姆达尼的胜选更凸显了一个核心趋势:新的种族与宗教力量正重塑西方政治格局,少数族裔正以自身逻辑改写游戏规则。他的当选本身就是对传统党派界限的颠覆。纽约人选择了一位“棕色皮肤、穆斯林身份、移民背景的千禧一代”,其施政纲领将进步主义经济主张与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相结合,这种组合彻底打破了西方政坛的固有框架。结果也很明确,纽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出现过如此强劲的“选票浪潮”,马姆达尼以“希望”为核心的竞选口号,完胜“恐惧、压迫与仇恨的政治”。

▲马姆达尼与乌干达渊源深厚,他1991年出生于乌干达坎帕拉,父亲是曾在乌干达顶尖高校任教的知名学者,虽童年离开乌干达但定期返回,2025年7月还在乌干达举办婚礼,且虽不精通当地卢干达语却能理解并珍视本土背景,2007年他还曾在父亲安排下以实习生身份在乌干达《每日监测报》工作,当时的导师们对其年少时的好奇心与志向印象深刻。2025年11月他当选纽约市裔市长后,乌干达各界反应积极,曾指导他的媒体人士为其雄心所激励,认为他是乌干达乃至非洲年轻人的榜样,乌干达民众也为本土相关人才在国际舞台的成就感到自豪。然而,大量分析也感慨其成功“体现了美国的机遇”,同时指出这种路径在乌干达难以复制。图源:Sunday Times (South Africa)

***

如今,马姆达尼、奥马尔、特莱布等少数族裔领导人在西方的崛起,关键正是在于他们拒绝“同化式生存”,而是坦诚直面种族与阶级议题。他们凭借“亲身经历”与移民、非裔美国人等群体建立深度联结,这种共情力成为政治号召力的核心。马姆达尼在胜选演说中特别致谢也门小商店店主、塞内加尔出租车司机等移民群体,出口民调显示,他的核心支持正是来自“长期被忽视的工人阶级与移民社区”,而这种跨界联盟正变得愈发强大。

超越象征意义和现实制约,在两极分化的西方政治中,马姆达尼的胜选虽未带来“左翼复兴”,但至少表明少数族群正以全新方式“入局”:他们不再依附传统政党框架,而是超越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确”,以“经济正义+文化代表性”为核心,构建起以实质议题为导向的新型政治联盟。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3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