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26個億萬富豪都沒攔住:紐約新市長掀起全球....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Club提要:近日,民主社會主義者佐赫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當選紐約(专题)市市長,成為撬動西方乃至全球政治討論的關鍵事件。其影響已超越美國本土政治博弈,折射出西方左翼在理念、策略與影響力布局上的全新走向,也為理解當代進步主義運動提供了核心樣本。


馬姆達尼摒棄空洞口號,聚焦租金凍結、免費公交、兒童保育普及等核心民生議題,以“反通脹、促平等”的具體綱領凝聚選民共識。這種將政治辯論從“身份政治”拉回“飯碗問題”的轉向,不僅在美國引發共鳴,更被歐洲拉美左翼視為可借鑒的現實路徑,證明以福祉為核心的社會政策能有效動員青年與工人階級。

馬姆達尼整合工會、社區志願者與小額捐助者,通過大規模地推,實現投票率新高,其背後是移民(专题)群體與工人階級等長期被忽視群體的跨界聯合。這種突破傳統黨派框架的組織模式,打破了少數族裔“同化式生存”的局限,以“經濟正義+文化代表性”構建起包容性政治聯盟,為左翼注入新鮮的社會能量。


紐約堪稱“全球資本主義燈塔”,馬姆達尼勝選的象征意義正在全球漫溢,在歐洲引發左翼歡呼與右翼警惕,在拉美成為意識形態攻防的工具,更激勵了非洲、穆斯林世界的少數群體。但在現實中,左翼仍面臨權力邊界約束、財政可行性爭議與保守派輿論攻擊等多重挑戰,其變革主張需在體制博弈中接受檢驗。

馬姆達尼的“紐約實驗”已清晰揭示:當代西方政治將越發“以民生為錨”、“以草根為基”、“以多元為翼”,在打破固有政治正確格局的同時,也面臨著理念落地與體制兼容的深層考驗,而這場變革的走向也將持續影響全球政治生態。

一、“民運領袖”當上紐約市長,美國真將迎來左翼浪潮嗎?

近日,佐赫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在2025年紐約市市長競選中獲勝,標志著美國左翼一場深思熟慮、數據驅動且組織嚴密的“反叛”抵達最終高潮。這場勝利不僅改寫了民主黨人對城市權力的認知,更在全球進步人士群體中引發了對城市治理邊界的重新思考。


這位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憑借一套具體且聚焦的政策承諾踏上競選之路:凍結公寓租金、擴大兒童保育服務、推行城市公交免費政策、設立公有雜貨店,以及向極高收入群體征稅。

為將這些綱領轉化為選票,他整合工會、社區志願者與龐大的小額捐助者群體,構建起堅實的支持網絡。競選團隊展開規模浩大的實地動員,敲開數百萬戶家庭的大門——這套“歷史性規模”的地推工作獲媒體廣泛關注。這樣的努力換來了豐厚回報:他在布魯克林、皇後區等核心區域斬獲壓倒性多數票,更推動投票率創下1969年以來的新高——超過兩百萬紐約人參與投票。

草根動員、1199SEIU等工會支持,再加上伯尼·桑德斯、亞歷山德裡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等進步派名人背書,與政策綱領形成合力。最終,馬姆達尼以51%的得票率勝出,擊敗前州長安德魯·科莫(Andrew Cuomo),成為紐約市首位穆斯林市長及數十年來最年輕的領導人。


即便在美國左翼陣營中,馬姆達尼的政策主張與政治風格也頗具突破性。他摒棄象征性姿態,聚焦價格管控與反通脹:凍結租金、由市政府運營雜貨店平抑食品價格,還計劃向收入最高1%人群及企業加稅,為普及兒童保育服務籌資。他借鑒了特朗普(专题)式的競選風格,表現得更像運動領袖而非技術官僚。他將勝利視為結構性變革的授權,曾向支持者宣告“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強調市政府應主動作為而非被動管理。這種務實與激昂兼具的風格,精准吸引了受通脹壓迫、對老牌政客失望的選民。

這場地方選舉也因上述特質獲得全國關注,成為進步民粹主義與建制派治理模式的試金石。不過,預判馬姆達尼的施政前景,需先厘清紐約市長的權力邊界。

根據紐約市憲章,市長擁有巨大實權:提出每年1000億至1300億美元的市政預算、任命各局負責人、掌控數十個機構運作,還能任命決定租金漲幅的租金指導委員會成員——這些正是他誓言要動用的關鍵杠杆。此外,市長還擁有法案否決權和緊急處置權。然而,馬姆達尼也面臨多重掣肘:紐約州政府保留地方自治審批權,可否決城市立法;州長與州議會掌控稅收權力,能限制政策推行;市議會的人事確認權、法律訴訟及法院裁決,都可能削弱行政主動權。簡言之,新市長可調整行政優先級和預算分配,但增稅、全州性監管改革等重大變革,必須與州政府、市議會或選民達成共識。

隨著中期選舉臨近,馬姆達尼的勝選在美國兩黨內部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民主黨內部的態度尤為復雜。全國黨組織及建制派表面表示贊揚,稱其印證了“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議題的號召力,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更將其視為“聚焦民生即可獲勝”的范例。但溫和派及黨內元老卻公開與他保持距離,不認可其過往部分激進言論。進步派核心則盛贊其變革意義,視之為提升投票率的典范;建制派媒體和評論家則呼吁謹慎,警告他可能成為民主黨在郊區選區的“負資產”,並成為共和黨2026年選舉的攻擊靶心。紐約市內的反應同樣分化:部分猶太社區領袖心存顧慮,工會領袖與租戶倡導者卻歡呼雀躍。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