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26個億萬富豪都沒攔住:紐約新市長掀起全球....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法國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領袖巴德拉(Jordan Bardella)公開嘲諷馬姆達尼,暗示其“首先是穆斯林,其次才是社會主義者”的自我定位,正是“大替代”(Grand Remplacement)移民議程的具體體現;另一位右翼領袖澤穆爾(Eric Zemmour)更警告,法國或許很快會在巴黎迎來自己的馬姆達尼。意大利右翼聯盟領袖Matteo Salvini在社交媒體上言辭激烈,給馬姆達尼貼上“紐約首位伊斯蘭市長”“社會主義者、親巴勒斯坦、支持性別平權”等標簽,直言這並非進步,而是西方世界“文化投降”的表現;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所屬政黨的議員Licia Ronzulli則嘲諷馬姆達尼只會許諾福利,毫無預算管理意識。


西班牙保守派人民黨(PP)發言人Carlos Díaz-Pache的批評更為直接,稱馬姆達尼“立場公然左傾,違背了讓美國走向強大的核心價值觀”。政策層面,保守派媒體普遍將免費公共交通、租金凍結等舉措斥為“烏托邦式幻想”,甚至扣上“共產主義激進主張”的帽子,認為其完全不具備可行性。他們還強調,紐約的情況是“城市特有的個案”,其政治邏輯難以適用於以國家層面政治為主導的歐洲,不會對歐洲選民產生實質影響。

盡管意識形態對立尖銳,但歐洲各界對馬姆達尼勝利的持續關注,本質上源於紐約的全球地位及其面臨問題的普遍性。眾多分析指出,紐約遭遇的住房成本高企、社會不平等加劇、通脹壓力攀升等困境,與歐洲各大都市現狀高度契合,“德國民眾對高租金、高物價的抱怨,與紐約市民的訴求如出一轍”。


也有分析將馬姆達尼同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做類比:兩人同為左傾穆斯林,領導著全球主要城市,且都是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的攻擊目標及特朗普等保守派人物的批評對象;在以色列(专题)-哈馬斯戰爭期間,兩人都努力與猶太社區建立聯系。但二者政治背景存在顯著差異:55歲的汗是更偏向體制內的中左翼政治家,成長於公屋,曾任職議會,出身巴基斯坦移民工薪家庭;34歲的馬姆達尼則是民主社會主義“局外人”,出身更優越(父親是人類學家,母親是電影制作人),其勝利由草根、青年驅動的競選活動推動。

此外,盡管兩位市長管理的城市都面臨犯罪率與高生活成本的擔憂,但權力范圍不同:紐約市長權力遠大於倫敦市長,後者需與該市32個行政區共享權力。倫敦市長汗的成功連任對馬姆達尼亦有啟示:汗的多次勝選證明,在大型國際都市中,進步、多元文化的願景能戰勝本土主義和分裂言論;堅持大膽政策(如倫敦超低排放區)即便引發爭議,也能贏得選民支持。但汗雖連任成功,仍未能完全實現住房建設等雄心勃勃的目標。


因此,歐洲各界普遍承認,馬姆達尼的勝利象征意義遠大於政策借鑒價值。對左翼而言,他們期待這一勝利能為遭遇保守主義逆流的本土力量“注入動力”;對右翼來說,他們刻意將其描繪成“無法復制的城市特例”,借此向選民警示“引入社會主義的風險”。歸根結底,歐洲對馬姆達尼的高度關注,折射出全球政治中不平等、民生困境與進步民粹主義三大議題的深度交織,其“紐約實驗”也將持續影響歐洲政治風向。

▲European Policy Centre評論文章指出,馬姆達尼的勝選為歐洲提供了兩大重要啟示:第一,“可負擔性”已成為決定選舉勝敗的核心政治議題,馬姆達尼專注於租金凍結、免費公交和市政雜貨店等民生議程,直接回應了西方民主國家普遍存在的住房危機、通貨膨脹和不平等問題;這證明了通過直接解決經濟困境,可以成功動員年輕選民,避免他們轉向極右翼尋求解決方案。第二,“中間政治地帶”持續失勢,馬姆達尼的勝利(以及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德國左翼黨、法國不屈服的法國等左翼力量的崛起)表明歐洲的政治重組不僅由極右翼驅動,也由日益增長的極左翼推動;這迫使中間黨派必須選擇與“極端”政黨結盟才能執政,因此,對於歐洲的所謂“親民主”力量而言,為政治生存計,解決可負擔性問題已是當務之急,而在這一斗爭中,主張財富再分配的極左翼民主力量可能比極右翼更值得成為盟友。圖源:Le Monde


三、美國的地方選舉,如何掀起拉美政治大辯論?

美國本土外,拉美或許是對馬姆達尼勝選反響最強烈的地區。相關新聞持續占據各大媒體頭版與社論版面,總統、政黨領袖及媒體機構紛紛發聲。要知道,他們平日極少持續關注格蘭德河以北的地方選舉。

核心原因在於紐約的特殊地位:它是全球金融、移民與多元文化的標杆,更是數百萬拉丁美洲僑民的聚居地。對該地區政治階層而言,這位35歲、擁有烏幹達-印度(专题)血統的穆斯林民主社會主義者勝選,極具象征意義,直接觸及西半球經濟核心區中多樣性、社會不平等及進步治理可行性的深層辯論。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