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几乎人人得过的病毒,竟能诱发红斑狼疮?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怀疑,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感染的一种常见病毒,日后可能诱发狼疮——这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能损害人体所有器官系统。但此前,两者之间的确切关联始终不明确。


如今,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解释之一。研究结果揭示,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会通过劫持人体免疫系统,在易感人群中诱发狼疮。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斯坦福大学免疫学与风湿病学教授威廉·罗宾逊(William Robinson)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约95%的成年人曾感染过EBV,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这种病毒的携带者。” 已知EBV会在人体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中长期潜伏。


通常情况下,它在初次感染后会处于休眠状态,但11月12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这项研究发现,EBV有时会被重新激活,并对这些B细胞进行重编程,进而引发驱动狼疮的连锁反应。

什么是狼疮?

狼疮的正式名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上这种病后,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人体自身的器官和组织。罗宾逊介绍:“它可能影响关节、皮肤、肾脏、血细胞和大脑。”

据估算,美国约有150万人、全球至少有500万人受这种疾病困扰,且女性患病比例远高于男性。 狼疮的症状差异很大,但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关节疼痛、肿胀和皮疹。病情较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肾脏、肺部、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学免疫学家兼风湿病学家沙迪·尤尼斯(Shady Younis)指出:“狼疮可能导致永久性器官损伤、残疾,甚至会增加早逝风险。”



这张彩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的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几乎每个人都是这种病毒的携带者,新研究表明,它可能通过改变关键免疫细胞,诱发狼疮。|国家地理图片集

新研究的核心发现

尽管研究已持续数十年,但科学家仍未完全弄清楚狼疮的诱发因素,也不明确遗传风险与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为了厘清EBV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罗宾逊及其团队收集了11名狼疮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的专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了超过30万个单个B细胞的全部遗传物质,以此确定哪些细胞携带EBV。

这项新技术能够在大量健康细胞中找到罕见的受感染细胞——这是以往技术无法做到的。随后,研究团队对受感染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研究EBV靶向的细胞亚群,并观察病毒对这些细胞的改造方式。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狼疮患者体内受EBV感染的B细胞数量,约为健康人群的25倍。更关键的是,EBV特别倾向于感染“自身反应性”B细胞——这类细胞正是最容易错误攻击人体自身组织的细胞。

尤尼斯表示:“它专门瞄准并增强那些会诱发狼疮的B细胞。” EBV进入这些细胞后,会激活与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相关的病毒基因及免疫通路,本质上是把自身反应性B细胞变成了“枢纽”,不断放大狼疮的发病活动。

尤尼斯认为,这些发现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病毒如何导致一种相对罕见却极具破坏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机制解释。

未参与这项研究的马萨诸塞州布莱根妇女医院风湿病学家兼免疫学家迪帕克·拉奥(Deepak Rao)评价:“这篇论文出色地梳理出EBV感染B细胞与狼疮之间潜在的机制关联,还揭示了科学家此前无法追踪的免疫通路。”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局限性。




研究团队主要分析了血液中循环的B细胞,而非肾脏等器官中驻留的B细胞——而肾脏等器官往往是狼疮造成最严重损伤的部位。

此外,尽管研究结果有力证明EBV感染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与狼疮发病存在因果关系,但罗宾逊强调,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解答:为何只有部分EBV携带者会患上狼疮,其他人却不会?遗传或环境因素又会如何进一步影响患病风险?

科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除了破解这一长期未解的谜团,该研究还为狼疮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可能。

在预防领域,罗宾逊表示:“我们的发现进一步说明,EBV疫苗和抗病毒策略有望成为重要工具——不仅能预防EBV感染,还能预防与EBV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结论意义重大,因为目前已有多种EBV疫苗进入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或许能通过预防EBV感染,降低人们患狼疮的风险。

这项研究还有望优化狼疮的诊断方式。检测受EBV感染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或是它们留下的分子痕迹,既能帮助识别狼疮高风险人群,也能明确导致个别患者发病的具体原因。 但最令人振奋的,或许是其在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

尤尼斯介绍:“这项研究指向了新的治疗策略——通过工程化T细胞或双特异性抗体等方法,精准靶向受EBV感染的B细胞,同时不损伤健康的免疫细胞。”这些靶向治疗或许能补充甚至替代现有的治疗手段——目前很多治疗方法都是全面抑制免疫系统,而非从根源上纠正免疫功能异常。

罗宾逊指出:“现在的目标,是把这些生物学发现转化为更精准、更持久,且有望实现治愈的狼疮治疗方案,帮助受狼疮困扰的患者。”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